鱼类死亡可能是由污染中*、病害、缺氧、*藻、机械损伤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污染中*是最常见的一类致死原因。在这里提供一些有关鱼类污染中*的肉眼判断方法,供广大的鱼类食品消费者参考。
1、肉眼判断鱼中*的方法
(1)鱼形判断鱼是否受污染。污染较重的鱼其鱼形不整齐,头大尾小,脊椎、尾脊弯曲僵硬或头特大而身瘦,尾长而尖。这种鱼可能受到有铬、铅等有*有害重金属污染。
(2)鱼鳞的颜色和完整性判断鱼受污染。受污染的鱼一般会鱼鳞部分脱落,鱼皮发*尾部灰青,有的鱼还会肌肉呈绿色或鱼肚膨胀。这是受重金属铬污染或鱼塘大量使用碳酸铵化肥所致。
(3)鱼鳃辨别鱼受污染。正常的鱼鳃是鲜红色的,但如果鱼鳃不光滑、形状较粗糙,呈暗红或灰色,这些鱼大都是被污染的鱼。
(4)、瞧鱼眼判断鱼污染。有的鱼看上去体形、鱼鳃虽正常,但其眼睛浑浊失去正常光泽,有的眼球甚至明显向外突起,这也是鱼被污染的其中一个标志。
(5)闻鱼的味道判断鱼污染。被不同*物污染的鱼有不同的气味。煤油味是被酚类污染;大蒜味是三硝基甲苯污染;杏仁苦味是硝基苯污染;氨水味、农药味是被氨盐类、农药污染。
2、鱼类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后症状
(1)重金属污染中*。重金属是指密度比较大的金属,如:汞、铅、锰、锌等。中*鱼类鳃部呈灰白色,并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絮状沉积物,使鱼鳃阻塞,引起呼吸障碍,中*鱼类常在水表层浮游。鱼类铅中*,体色明显呈黑色;铜中*,体色呈灰白色,鳃丝呈浅绿色。
(2)五氯酚钠污染中*。五氯酚钠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氯化合物,主要用做灭蚴药物使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杀虫剂。受五氯酚钠*害的鱼类急剧游动,无目的地上蹿下跳、横冲直撞,中*鱼类在死亡前有钻入草丛、紧靠岸边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野杂鱼先死,然后花鲢、白鲢、草鱼、鲤鱼、鲫鱼等鱼类相继死亡,鱼死后体色变黑,慢性中*的鱼类鳍条变黑、眼球突出。
(3)呋喃丹污染中*。呋喃丹是有机氯农药,鱼类中*的主要症状为鱼体出现弯曲,外有排泄物形成“拖尾”。
(4)甲胺磷污染中*。甲胺磷属有机磷农药,常用做杀虫剂。中*鱼类会急躁不安,狂游冲撞之后游动缓慢,出现侧游,头部向下、尾部向上等症状,最后沉入水中死亡。
(5)乐果污染中*。乐果是内吸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其*性和残留都较高,乐果中*后,症状不明显,但鱼的肝脏明显肿大。
(6)菊酯类农药污染中*。菊酯类农药是高效、低*、低残留的农药,但对鱼类来说,仍属于高*农药,而且作用迅速,杀伤力大。鱼类中*后表现为烦躁不安,鳃盖张开,从鱼翻白至死亡挣扎时间可长达12个小时。鱼死亡后眼球突出,眼底有出血点,腹腔内有积水,鳃部颜色灰白。
(7)除草剂污染中*。除草剂有触杀作用,对鱼类低*,但浓度高时仍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死亡。由于除草剂对藻类有杀伤作用,因此被污染的鱼塘水体容易缺氧,死鱼现象会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发生,水体透明度大大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基本消失。
随着有机农药、抗生素等其它药物的广泛使用,鱼类不仅仅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还受到日益增长的化学药品的污染,受污染的鱼类被消费者食用后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加强对鱼类污染的认识和判断,是消费者保障自身健康和合法权益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