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常非常日你不了解的千年眉州风华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陆游入蜀,担任范成大的幕僚。作为苏东坡的“迷弟”,他专程从成都往眉州,拜谒缅怀,留下一诗。诗中描摹眉州,钟情而崇敬,既赞其山川之美,又仰其地位之高: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彼时,东坡已逝去70多年,眉州仍是当时中国文人的“精神高地”。

眉山人或长于文,或善治史,或能为官,或通医知造,盛产“学霸”(科举),还都是大知识分子家族(士族),根系深厚,文脉敦渊。

两宋“蜀士”勃兴,尤以眉山为劲,以至后代学者把它称作“眉山现象”,专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研究。

眉山之璀璨盛极在两宋,然其初有建制,是在南朝(南齐),公元年设立的“齐通左郡”,稍加计算,我们就能发现,眉山从空白无治、初具雏形,到登上巅峰,耀目于历史星空,只用了四五百年。

这四五百年里,差不多有两百多年时间,花在了郡划辖制与名称的不断变更上,令人眼花缭乱:

西魏平蜀,始称眉州;北周四次调整名称、辖区,有时叫青州、有时叫嘉州;隋代先是把名字改回了眉州,没几年又撤州建眉山郡;

唐代再把眉山改回嘉州,又从嘉州分置眉州……总之,大体而言,到唐贞观元年,眉州地界终于在朝廷的“组织架构图”上稳定下来,正名“嘉州”,辖通义(今东坡区)、隆山(今彭山区)、洪雅、丹棱、青神5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眉州开始了稳定、全面的发展与积累,“孕奇蓄秀”的山水与地气,正酝酿着一次声名大噪。

公元千年左右,眉山星辰闪烁,流光耀目:

进士人(两宋期间),占到全四川的1/5还多,比府治成都竟都多了人;

三苏之外,更有若干大家与诗书士族:

丹棱三李、眉山王称,长于文史,篆修多部宋史要籍;青神杨退修,精研医技,其《十产论》是中国第一部妇产专著;青神陈希亮,通桥梁建筑,《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河的虹桥,就是他发明设计;眉山唐家,于经史文皆有成就,唐庚甚至被称为“小东坡”,可与苏家比肩……

而刻书印坊书院书楼,皆繁华普遍:

“宋时蜀刻甲天下”,蜀刻中眉州第一、成都第二,眉山程舍人宅、万卷堂、书隐斋都是在全国有名有号的印坊;

孙家书楼建于唐代,绵延年,于宋代重修,书楼主人又设“山学”,延请名师任教,育化族亲乡*;当年眉州,即便贩夫走卒,无不爱闲暇读书乐道。

两宋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乌托邦般的“文人治国”时代,又市民文化、文教娱乐、商业贸易高度发达,思想自由,精神洒脱,灵*轻逸飞扬,人民生活精致、讲究,制度合理而福利包容。

当唐末五代,眉州接纳大批北下避难的衣冠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携盛唐风度而来,亦保有若干珍本典籍,于四川天府之国、成都与乐山间岷江之畔、地力肥沃、物产丰足、安全闲逸之地韬光养晦数载,生逢宋之时代精神,勃兴、爆发,有如一场“文艺复兴”,一举造就传奇般的“眉山现象”,以及传奇般的中国精神的偶像“苏东坡”。

《方舆胜览》里“眉州”卷中说:后世蜀学比齐鲁,蜀之学者独盛于通义(眉州)。在中国人的精神地图上,眉州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坐标。

尽管苏东坡的自青年之后,便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但他与故乡眉州声气相通,可以这样说,他便是一个生动、形象、人格化了的“眉州风度”。

他才气动人,耿直天真,幽默通达,情真意切。他失败、痛苦,他也快活、享受。

人们喜爱他的方方面面,但尤其被他鼓舞振奋、慰藉支持的,是他的遇挫而能安,穿过人生阴晦,始终可磊落高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坦然接受命运,观照、反省自身,享受每个当下,纵情山川自然,只为探生命永恒之真:绝不是在此世荣辱,而在坦诚、炽热、豁达通淡、温暖与爱。

千载之下,苏东坡是少有几个“真人”,每个中国人都能被他所唤起,悚然、惺然,感受到“活着”的千姿百味。

宋史里说,四川人自古就爱玩,挣一点钱,就要花在遨游乐宴上,踏青、集会,有歌有酒有美食,动辄一聚就是一个月,“少愁苦,性轻扬”。

眉州虽地不在中心要津,但一方沃土,膏腴肥厚,经济无忧,地方大族士人既可埋头文章乐趣,又天性轻快、坦荡,热爱生命,乐时能享,苦时能安,温暖而可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顽童一般的苏东坡,乐于因地制宜、发明各种美食的苏东坡,也只能生于眉州、成于眉州!他是宋代的“奇葩”,更是眉州的结晶。

地气、文气、达观、本真、活泼,千载蕴藏,群星灿烂,这些就是眉山的财富。或许也是我们今人的解药。

图片

来源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