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乐山大佛记
宣渝生
春天一到花就开了,人间四月天,万物复苏,到处都是春的气息,草木葳蕤,青翠欲滴,草葱茏,柳飞絮,桃花谢了长新叶,梨花雪消挂青果。春光融融,杨柳青青。轻风拂面,实感舒适。
春,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所到之处,都变得万物复苏,花绽开了笑脸,小草探出了脑袋。大地一片生机。
春天的四川是美丽的,柔和的风,清新的空气,太阳很温暖。
在这大好春光的时节,我们乐山卫校医士八班的同学会在乐山召开了。大家欢声笑语,齐聚一堂,神采飞扬,友好交谈,畅叙阔别两年的情谊。在这里,要充分感谢汪贵明,刘扬琴,李佑君等乐山同学的精心组织和周密策划,使这次同学会得以成功举办。
公元年4月18日(农历癸卯年闰二月廿八)一大早,同学们一起乘公交旅游车到达乐山大佛山下,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的,像一种湿漉漉的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雕凿在凌云山的岩壁上,俯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气势雄伟,在三江汇壮儿峭壁人工凿刻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乐山大佛是世界之最,中国的一大亮点。这尊多年前佛像,不仅是古代石刻艺术史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佛教文化瑰宝,因此号称天下第一大佛。它是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家来到乐山大佛门口,通景区的大门像个山洞,茂密的绿色藤蔓从顶部披挂垂掉下来,使人想起孙悟空的水帘洞。景区属于丹霞地貌,地质为红色的砂岩。同学们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大家扫码身份证免票进入景区,走向乐山大佛景点去的路上还有许多石壁上的古代书法雕刻和佛像。
早晨的雨,让青黑的石阶微微有些湿滑。这时上山的游客较多。人声细语,微风轻拂,些许凉意,这倒让人感觉十分清爽惬意,正适合上山游览观光,朝拜神佛。
沿着石阶往上,一边是可眺望远处的激流浪涌的岷江,一边是绿植青苔掩映的苍茫石壁。石壁之上,随处可见众多历代摩崖石刻佛像和书法题记,依稀可见曾用红色的漆描摹过的刻字凹底。但随着岁月流逝,日晒雨淋,现在也早已斑驳陆离,风蚀漫灭,裂缝石隙之间也长出了一簇簇的野草,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却更显得古色古味,历史文化感的厚重了。
前行至半山腰,经过一个景点,叫“龙湫虎穴”。周边藤蔓绿植网罗,葱翠茂密。爬满青苔的石壁之上,有石刻书法掩映其中,难以辨识。边上有一条石刻青龙,龙身没于草丛之中,长约28米的青龙蜿蜒于明镜般的池边,顺着悬崖盘旋而上,穿土破石,时隐时现,从6米高的草丛中伸出头来,往水池中喷洒着清泉。此处即为“龙湫”,是凌云山中一景。唐代诗人岑参在《登嘉州凌云寺》一诗中有“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之句,后人即取其意称这里为“龙湫”。据说清朝嘉州知府史致康曾草书巨大的“龙”字镌刻于水池后崖壁之上,字约3米见方,一笔书就,矫然遒劲,就像一条飞舞的巨龙,因此,龙湫又被称作“一笔龙”,龙湫左上方崖壁上还刻有一草书“虎”字,也取意于岑参诗中“虎穴”二字,正与“龙”字相配,称之为“龙湫虎穴”。相传古时凌云山上有猛虎出没,山下岷江之中有蛟龙翻腾,危及百姓与行船,后其受佛法感召,遂化为石龙、石虎,入“龙湫”,驻“虎穴”。如上所描述,此地可见一条石刻青龙盘绕山崖,喷珠吐玉,一只汉白玉石虎引颈长啸,显露峥嵘,为此景点增添不少色彩和奇趣。所以自古以来“龙湫虎穴”便是世人游凌云山的必经之处。据说“龙湫”的水是龙宫里流出来的水,若在此放生,定能消灾祛病,长命百岁,历来至此放生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人也把“龙湫”叫作“放生池”。
继续往山上走,就看见一座气势恢宏的山门,红墙碧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庄重典雅,门洞上方大匾上,书有“乐山大佛”四字,左右一副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抬头仰望,让人肃然起敬!
穿过山门,基本上就算到达了山顶。山顶地势较为平坦,周边树木成荫,亭台楼阁掩映其中。跟着路牌指引,很快就来到了大佛的头部,到这里游览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大佛面临岷江开凿,所以佛头的左右两边,以及后方,三面皆用栏杆围住,游人靠着三面的围栏,观赏雄伟而肃穆的大佛。也有不少游人依靠着栏杆,或拍照留念,或直播解说,脸上洋溢着震惊与欣喜,以及对神佛的崇敬之情。
悠悠空山,庙门香烟渺渺,山中虫单鸣与佛音混杂,这个时候,人们应当对世界是充满敬畏而不带一丝杂念的。这是一片净土。古人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凌云山遥峙峨眉,俯临三江,峰峦叠嶂,气势磅礴,有集凤、栖鸾、灵宝、丹霞、拥翠、望云、就日、兑悦、祝融等九座山峰,故被明朝人称为“小九嶷”。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丹崖峭壁,四时秀色可掬。山下三江汇聚,碧浪滔滔,游船破浪,水光接天,俨然一幅天然画巻,自古便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
乐山大佛,是世界第一大佛,也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
在建筑、艺术和自然景观上
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大佛慈眉善目,眼睛半睁半合,神态安详,双手放于膝盖上,端坐在山侧。其造型稳重大方,比例适度,艺术感很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都长了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膝盖到脚背高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才46米,日本的迪迦奥特曼也只有53米。乐山大佛是坐像,假如是站着的,那高度就估计会有米左右了。值得一提的是,大佛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乐山大佛,是我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足踏大江,双手抚心,体态匀称,神色肃穆,依山而建,临江威坐。近看大佛,只见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眼睛慈祥地凝视着远方,像是在祈求上天,保佑好人一生平安。整个大佛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传说有一个从贵州来的海通和尚,有一次正在凌云寺挂单,当他看到这种情况后便许下大愿,发誓要拯救黎民,决心修筑一尊佛像以镇水害。
后来,他用了3年的时间募集钱财,正想建大佛的时候,当地贪官为难,说你筹集了这么多钱建佛像,还没给好处呢。海通和尚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意思是说,你们可以挖去我的两个眼睛,但想从我这儿拿走筹集建佛的钱没有门。那贪官说,好啊,那你就挖吧。于是,海通二话没说,当即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放在盘子上,递给那贪官。此情此景,是多么的惨烈,多么的悲壮,那贪官深感罪孽深重,于是诚心忏悔,最后帮海通和尚四处联络,修造这尊佛像。
建什么佛呢?弥勒佛。为什么要建弥勒佛?当年武则天推崇佛像,她就自称是弥勒佛的转世。弥勒佛在民间也代表了未来和希望。民间之所以崇拜弥勒佛,认为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因为弥勒佛给世人影响是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所以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象弥勒佛一样快乐,笑口常开,幸福美满。民间信众云集开始建佛,当修到大佛肩膀位置时候,海通和尚去世了,后来海通和尚的弟子找到了当地的太守,太守捐出了自己一年的工资,又说服了当时的皇上,又免除了当地一年的麻盐税,大佛再次建到了膝盖位置,后来工程还是停了,一停就是40年,后来一位新太守到任后,决定续建,这次才终于建到了大佛脚趾。这样算起来,大佛总共花时90年的时间才终于建成。
险与美交集的乐山大佛突出一个奇,乐山大佛那高大巍峨的身影让人赞叹,栈道与江水不得不让人啧啧赞叹。
从山上佛头处,要去到山下佛脚处仰望观赏整座大佛,需要经过凌云栈道。凌云栈道被人们誉为“崖壁上的交响诗”。它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婉蜒曲折,恰似一条腾空而起的蟠龙,隐逸于大佛左侧栖鸳、兑悦两个山峰的悬崖绝壁间。这凌云栈道开凿于年,次年竣工,同年十月向游人开放,全长五百余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碧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绕过佛脚,穿过“洞天”,便到了栈道北端。相传这里是龙王三太子求学于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上山路径,因此也被称为“三太子入海处”。往前是一段悬空架设的“百步栈道”,路面有些湿滑,我们小心翼翼,步步走稳,丝毫不敢大意,终于平安走过了危险地段,大家松了一口气,顺利
下到了底端平台,在这里就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巍峨的乐山大佛,人们平视只能看到大佛的双脚,据当地人说这每一只脚都可以坐上一百人,慢慢仰视,那两只硕大的双脚像两根巨大的石柱一般,高至天际,接着仰视,便是一个椭圆形的脸部,现在看来刚才那双大耳朵显得那么渺小。石头的眼睛越发越觉得炯炯有神,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隐隐约约听到岷江水冲击石岸,敲打着两岸的沙石。风狂啸着,映衬这汹涌江水,令人恐惧,大佛却镇定自若,似乎在应付江水,对抗着狂风。
人们常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我就闲时抱佛脚吧。我专门来到大佛脚底,去抱了佛脚。这叫平时抱佛脚,无事也抱佛脚。
在大佛脚下,那些善男信女花元买个灯点燃,绕着供奉台转一圈,口中念念有词,不到一会儿那个供奉台上就放满了灯,煞是好看,人们对菩萨是那么虔诚,那么敬仰,在放好长明灯后,又磕头礼佛,极其恭敬,确实是大开眼界了。据说文革时,有人用炸药去炸掉大佛,这时天下大雨,当时就把炸药淋湿了。所以大佛保存下来了。这可见这大佛的威力,威力在于是一个祖师挖眼睛造的大佛,是千百万人用心血雕刻的大佛。乐山大佛的传说,确实是感天动地的,永远在民间流传,这说明上天自有好生之德,有它运行的规律,自然不是人力所能毁坏的!
由于是集体行动,这次未能去苏园参观东坡读书楼,就匆匆下山了,甚感遗憾!准备下次再来乐山大佛游览东坡读书楼。
乐山大佛,一个留给我美好记忆的地方,一个让我流连往忘返的地方,一个让我心情舒畅的地方。
乐山大佛,你真美。你那庄严的佛像,你那秀丽的风光,迷人的景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把你铭记在心间。
苏东坡是我最敬仰的文人,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乐山大佛苏园东坡楼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