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报主办,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承办,晓黑板协办的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在四川乐山举行。
会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做了演讲,分享了她作为校长的几个思考,一起来听听她讲了什么。
让我先从三个小故事讲起。一个特殊的儿童,不会安静坐着、随时校园走动、焦虑暴躁、不安舔手等。教师和家长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寻找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当发现他能在地图面前长时间沉迷后,教师请来了地理专家,在班级以及周围墙壁等安全角落布展地图,在不断的跟进疏导和矫正中,到四年级,看到了他的惊喜变化……曾经在年成为网红的班级小课题研究,虽经一边赞扬一边否定的坚定中,去年毕业,从班级走出了数学、体育、科学等志向的成志少年……一个近十年坚守在学校门口,每天迎接学生,送去“大拇指”的积极心理学能量的校长,不好意思,就是我……每天我看到不同的孩子,总在思考如何从群到类,从类到个体,再回到适合基础教育的儿童普遍规律。那么校长何为?也就是说,作为校长的领导力该如何找准清华附小办学定位、突出儿童个性、彰显课程特色?
我试着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校长的自我领导力
“一个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不断地努力让专业锋芒化作自带光芒。”
我想谈的第一个方面是校长的自我领导力。
在我看来,自我的站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带来的影响力也构成了一个校长自身内在的领导力。自我领导者具有强烈的内生力,同时又不是盲目自大的自我,必须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即韧性与洞察力,自信心与反思性,责任感与使命驱动力等。
那么,从中师生到教育学博士,从当一名好教师到特级教师,从吉林市实验小学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我们,自我的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努力缩短嘴和脚的距离。
自我领导力不是向最牛的校长、最有资源的学校去对标,而是立足于优化国家课程,发挥自身专业长处,寻找自身的行走方式,从而形成专业的影响力。
我个人认为,校长也须有课程意识下的课堂领导力和影响力,就不会“瞎子领着瞎子,一同掉进沟里”。不会推动变革的时候冒进跟风,不会因评价或舆论的压力而患得患失,更不会因急于出成果而盲目推进,或因看不见背后的问题而任由学校盲人瞎马,夜半临深池。
在语文学科专业发展道路上,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取得一定成绩,我认为,要把经验交给前方,即也要警惕自身专业经验的陷阱——课改不等于真的改进课堂那么简单,当然课堂也不是课程,学科教师不是学校校长。应该思考一棵树怎样转变到一片森林。
所以,校长的自我领导力,不是因为你的专业水准而高高在上,应该践行《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写的“请你不要走在我的前面,我不想跟随你;请你不要走在我的后面,我不想领导你;请你走在我的身边,我想永远跟你在一起”的共同发展观理念。
自我发展的校长懂得自己应该要什么,应该放弃什么,对于从课堂走出的我来讲,要永远“立足课堂”,不断在专业上发展,打出自身的“品牌标志”。
我个人认为,一个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不断地努力,让专业锋芒化作自带光芒。
二、校长的群体领导力
“群体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价值领导力。”
我想谈的第二个方面是校长的群体领导力。
群体就是“我”以及“我”所在的环境。领导力就是将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整合并推动起来,而构成最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群体领导力到底是什么呢?
领导者的天职是带领群体或组织实现其使命。我想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看清组织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带领团队从现在这个地方到未来期待的地方去。但是校长不能仅仅指明方向就万事大吉,要学会管理风险,努力修炼超强的决断力和控制力,让群体声誉不再受损,在重大危机关头能够果断决策,努力控制局面,力挽狂澜。
就群体领导力来讲,涉及范围很多,但个人认为,群体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价值领导力,因此而“动学校发展的全身”。
而这价值领导力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塑造,而校长的职责就是,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做最高的荣誉,应该说是从自我的领导力转向群体领导力,是我做校长近十年的一个标志。
当然,我们要让价值观看得见,这样心中才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要想让价值观看得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将“立德树人”这句口号转变成教师每天“教书育人”的行走和思维方式,这个非常关键。
以清华附小为例,在百年前的成志学校“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到而今百年立人的成志教育使命指南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并围绕“志”“成”以及成志概念的界定,确定了基于学生成志的三个内涵以及结合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教师成志的三个内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重要仪式及大小会议要“呼出来”,“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做我们的最高荣誉”的誓词。我想,这就是“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即选择了做清华附小成志教师,就选择了一生更高的责任。
我们要“学起来”,上知如国家面向的发展规划,天气;下接地气,例如我所在的北京、海淀区教育,甚至清华大学的教育氛围,中间才能聚起成志教师为聪慧与高尚人生奠基的人气;我们要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背下来”,什么呢?就是《清华附小的办学行动纲领》,一共修订了八年啊,八年正式出版之后我们一直在这个纲领中寻找清华附小教师“彼此攀登、彼此成就”的语言密码,这些语言密码我们说上句,所有的老师就能跟着说下句,例如“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山腰的风景。对己不做漏气发动机,对外不怕踩脚”。然后我们要“赞起来”,寻找我们身边更好的榜样,那些师德高尚、育人突出以及专项、综合获奖的老师们成为我们仰望的星空、孩子们的审美对象。
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的价值=有效性+效率+效能感!
围绕教师价值观的塑造,我想朝着成志教育这样的灯塔走去——“让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如此,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个这样的价值取向:一个因品德、知识和才能而受聘,全身心投入事业,并深受学生爱戴的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人;一个能够完成多项任务、振奋任务的人;一个赋予创新精神的人;一个随时都能在经验和教训中学习的人;一个从人品和才干都受到尊敬的人。
所以,校长的群体领导力就是努力带领你的教师,进而带领学生,甚至家长,找到前行的航标和远方的灯塔,我想这是我们必须要寻找的。
一句话,校长群体领导力的使命就是,让价值观成为办学目标的先驱,一切办学的目标都成为你为之的基础。
三、校长的创新领导力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有了这样的群体领导力,是不是就完成了学校的常态内容呢?在我看来,还需要有一个创新领导力。你需要不断地突破与创作,但须有继承和延续,想尽办法后的再生,当然最终重点还要看你带领的学校发展了什么,优化了什么,甚至引领了什么。
这就意味着校长必须由行为领导力转向研究领导力。这就需要校长们怎样承上启下,怎样整合各方,怎样在实践中升华梳理,怎样帮老师清晰判断。在面对各种困惑的时候,校长应该参与到群体中,跟进“潜水”,亲自上研究课,同时在关键时刻,或关键事件中,怎样去指导和影响群体,让他们相信这种力量带来的美好愿景。应该说,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在这个命题下,我想更核心的创新领导力的关键聚焦点就是儿童,从儿童成长的价值性、周期性、挑战性、融合性,在从知识学习与运用,到无边界的立体学习流程时间与空间再造,千方百计“把儿童的成长当做最高荣誉”的时候,才是我们学校存在的意义所在。
下面我想说说,清华附小这些年来,怎样通过一次一次地推动,为儿童搭建“四轮驱动”的成长平台。其过程也是一个轮子一个轮子组装有效运转的长期研究的当下实践。
我们这四个轮子是怎样运转和驱动的呢?
第一轮——纵向:启程·知行·修远学段三进阶
第一个轮子就是在小学的六年里,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纵向构建“启程·知行·修远”的三进阶学段目标,低学段启程“基础牢”,尊重孩子的“天资与性情”,发挥孩子的兴趣;中学段知行“腰杆硬”,针对学生身心处于“U”型底部发展期,砥砺孩子的意志与行动,获得乐趣;高学段修远“起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