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立荣,这一次为大家带来我整理郑锦森口述历史系列之东山小学忆趣之二。
东山小学校歌词.曲:佚名
东山高高,岷水滔滔,山青水秀锃英豪。
我们工作,我们学习,一天生活用手又用脑。
努力前进万里翊,莫把韶光蹉跎了。
我们是祖国的新生命,我们是时代的前哨。
此照片摄于年,是黄尚信和他的兄弟回乐山探访东山小学的留影。背景是东山小学的大礼堂,前面是花园。
黄尚信留影要去东山小学必须过一条小河,此单孔石桥已有年以上的历史,现已不存在了。
放学歌词.曲:佚名
功课完毕,要回家去,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
明朝会,好朋友,明朝会,好朋友,愿明朝齐到无先后。
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
我们入学后的两年学习期间,在王老师指导下,经常组织一些课堂外的“余兴”活动,也就是一些游戏活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同时,也增长了好些知识。印象最深的活动,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一.教室内的游戏活动
(一)猜谜语:
要求是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一个谜语,按圆形坐成一圈的次序,公布一个谜语大家猜,谁先猜中,有时王老师会发一颗水果糖作奖励。一直猜完每一个谜语为止.如果大家都未猜出,便由出题者公布,水果糖也只能奖给他了.
有一次活动猜谜,我不会编谜语,但还是想起一个“打一物”的谜语。原话要用乐山地方音读:“低低儿,低低儿,背后拖多长一个搭搭儿(是辫子的意思)”。“低低儿”实际上是“点点儿(也就是很少或是很小的意思)”,谜底是一根针穿了一根线。这是我从姐姐处学来的。这个谜语我一说出来,便被别人猜着了。
这次猜谜语,有两个是我至今也记得的,也就是说记得一辈子的。一个是老师说的四位中药的谜语,但,我只记得两味药,一味是;“莺莺私把花园进”(贝母),另一味是;“纱窗又把纸来糊”(防风)。还有一个谜语是“当归”和“甘草”什么的,但记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谜语是字谜,猜四个字,不是孤立的字,四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千人一口,小人张半口,一人一张口,二人半张口”。东猜西猜,没有一个人猜出来。最后公布是这样的:“千人一口”是“和”字,把“禾”字拆开,,便成了“千人”,旁边一个口字,合在一起,便成了“和”字,这个字解开后,后面三个字便迎刃而解了。这四个字合起来是“和尚吃肉”。这似乎是对出家人不尊敬,有讽刺意味。不过,这只是玩文字游戏而已。
还有人出了一个谜语:“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打一动物。开始时,我们都去猜三条腿的动物,当然找不到有三条腿的动物。后来,还是老师点破说:“这是指一个人的一生”。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也有人出的谜语是:“这样才能叫蚊子不叮人”?大家按谜语的规律去猜,当然说不出答案。结果,这个人说:“用剪刀剪去它的针管”,弄的大家大笑不止。
(二)踩眼镜
这个游戏是受罚者用布蒙上双眼,要他迈过地上摆放的眼镜、手表、茶杯等易破碎的物品,而不被踩坏。能走到对面的指定地点。
这个游戏是;让蒙眼者先看好这些物品摆放的位置,蒙上眼后让他向前走。此时,一些人高声喊叫要小心,有的在指挥他往左、往右等。其实,这个时候,主持人已把物品都移走了,通道上空无一物,以此来逗得大家高声叫喊,哈哈发笑。
(三)讲故事
我们玩的讲故事,与一般讲故事不同。大家围坐成圆形后,主持人宣布每人可讲一句或几句话,把上一位的讲话连接起来,再传给下一位,一直讲下去。
这实际上是无主题的,没有逻辑性的,任意发言。可以任你发挥,就看谁讲的能引起大家的欢娱、惊叹、出人意料、牛头不对马嘴……等。如:“有一个老太婆,手拿一个苹果”,第二位说:“狗啃掉一块”,第三个只“啊”!了一声,便传给第四个:“又长出来了”,“?”……“哄我们的”,“呆子”……。
这对于锻炼一个人的应变能力,特别是发挥你的自由想象能力,超越常规的逻辑,是很好的训练,最终以大笑收场。
(四)“归纳法”游戏
我特别难以忘怀的是,王老师叫我们使用“归纳法”的思维方法,以便理清楚基本慨念、大慨念、小慨念、不同质的慨念……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做游戏时,要对方用一张纸写一个双方都认识的人的名字,这纸片交给第三者,或向大家示意,最多可提问15次,对方只回答:yesandno便可把写在纸上的人名猜出来。第一次为大家作示范表演的是猜孙中山这位大家都熟悉的领袖,还没有提到第十问时,大家都猜到了。然后,大家分组进行。
在提问时,可以这样问:“这个人不是女的”,“他现在还活着”,“他现在上小学……”,用归纳法把范围一步一步缩小,把无关的慨念排除掉,经过筛选,得到正确答案。这个数学上的“归纳法”,我以后在政府、党委部门工作期间作社会调查或写总结报告时,“归纳法”都用上了,帮了我很大的忙。这也是我对王老师尊敬和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二.教室外的游戏活动
(一)躲花猫猫
这种游戏在儿童时代,大家都喜欢玩,而且不需要什么道具。我们在这两年的学校生活中,也常玩这种游戏。有时是分小组进行;有时是分男生、女生躲藏和捉拿,无非是在校内东跑跑,西藏藏而达到户外跑步锻炼的目的。同时,也可培养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
这一次是女生捉拿男生。我在同学们中间,身体瘦小体力差。所以,也跑得不快,容易被捉住。不过这次是女生抓男生,我虽然处于弱势,但我相信女生是跑不过我的。
从教室下了台阶,往右走几步有一个“蛮洞子”。其实,现在才知道是汉墓。大约有十多公尺深,里面左右两侧还有台阶,是摆放棺材和祭品的。我跑进汉墓不几步,便看不见前面和左右是什么样子,待眼睛在黑暗中适应一会儿后,便发现有女生慢慢地溜进来了,可以看到来人是用双手探索着往前走。因为,洞外光线强,洞内很黑,我看得清楚进来了两个女生。待他们从我躲的左墓室走过时,我便从她们身后悄悄的溜出来,还拍手鼓掌,声音很响,故意逗她们一下。然后,便拔腿往外跑,我心中想到,女生怎么跑的过我,所以就不慌不忙的慢慢跑,谁知身后响起了脚步声,我想快跑几步,把这个追赶我的人甩在身后。还没跑上几步,刚刚出洞时,我的无领衫便被一只手抓到了。有个人大喊一声:“郑锦森!我总算逮到你啰!”想回头看是谁,因为她还收不住脚步便撞到我身上了。这时,我只好说:“算你抓着了”。仔细一看,才认出来是女生王子文。她留的是短发,头的右侧还有一个小辫子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她有一个姐姐叫王子陵,有点老气横秋的样子,从来不同男生说话。
我的颈子被她的指甲抓着处有点痛了,要王子文放手,她转过身来,嘿嘿一笑,从童子军装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两颗水果糖塞到我手心。我不好意思的说:“不要、不要”。她却用手一推,对我一笑,便转身跑了。我呆呆的看着她的背影,那头上的小辫子和红色的蝴蝶结,在空中飞舞着。王子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学毕业以后,谁也不知道谁在何方,可留下了说不清,道不尽的怀念。
上面说到王子文没有抓着我的衣领,是因为我穿的是无领短袖衫,也就是现在流行的T恤衫。这件衣服是我的四姐郑锦惠用手工制作的。那个年代,家庭经济困难,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我四姐在我童年时代,为我作外衣、裤子,样式新颖,令人喜爱,至今仍念念不忘。
(二)远足旅行
乐山的美好风景很多,民间流传说;乐山是龙王老爷的后花园,是大文人苏东坡向龙王借来的。有一天晚上,在大佛寺读书的苏东坡来到河边,见到前面有花园,信步前往,虾兵龟将向龙王作了报告,龙王接待了这位大文豪。临别时,苏东坡对龙王说:“你的这个花园很好,能不能借给我一用”?龙王回答:“既然苏大学士瞧得起我这个花园,可以借给你一玩。不过,什么时候还我呢”?苏东坡心中一喜,灵机一动说:“打五更时还”。龙王立即同意。苏东坡回到河边,马上向更夫交待,从现在起,乐山城不得打五更,否则龙王要收回他的花园,乐山便会沉入江中。从此以后,乐山城便再也没有打五更报时了。凡是来过乐山的人,都听到过这一传说。
乐山有许多好风景,除了乐山大佛,乌尤寺,八仙洞……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的风景点。比如有个顺口溜说:“好个篦子梳不得(篦子街)”,“好个女儿嫁不得(女儿山)”,“好个马鞍骑不得(马鞍山)”,“好个青果啃不得(青果山)”,“好个乌鱼吃不得(乌尤寺)”……。这些地方都是风景点,有的是中秋赏月之处,有的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有的是雨水天采集野山菌的树林密集的山丘,……。乐山的确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
这一天,老师组织我们这班全体学生去篦子街方向远足旅行。我们沿着这条公路(那时候不叫公路,叫马路),顺着岷江往下游走去。当地老百姓叫岷江是府河,大渡河叫铜河,雅盘江叫雅河,乐山城便是这三条江的汇合处。三江汇合后经过宜宾、泸州汇入长江。沿这条河可以经过重庆、武汉等地到达上海,从上海出发,便可以漂洋过海了。出身在乐山县沙湾镇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也许是沿着这条水路出川的吧。
篦子街是个农村的小集镇,沿江边石阶而上是凌云寺,也就是乐山大佛的所在的凌云山。山上还有个“东坡楼”,是苏轼(东坡先生)在乐山苦读诗书的地方。人们非常崇拜他,传说在乐山大佛的脚下,他经常去洗砚台,那里的鱼喝了这黑色的墨水,鱼尾都被染黑了,这种鱼非常鲜美只在此段江水中才能捕获,非常名贵,售价特高。
我们这个队伍步行到这个小镇时,老师宣布可以在此地参观一些手工作坊,待集合后,再去参观一个玻璃厂。于是,我们便三三、两两的分散在各处。那个时候,手工业很发达,生产老百姓家中的一些日用品。
我和几个同学去看一家生产梳子的作坊。这种小店卖梳子、篦子和牛骨钮扣等许多小商品,都是自己生产的。这时,只见师傅正在用一个固定好了的锯子在锯牛骨梳,他把锯子把手往前一推,这片牛骨上便锯出一道口子,他锯一下,移动一下这片牛骨,不一会这把梳子上便锯下了许多缝隙,梳子的梳齿便一根一根展现出来了。在这位师傅旁边的工作台上,有一位师傅正在打磨已成形的梳子,用锉子抛光,……。
我们几个往前走了几步,便见到一家石匠铺,两个人在加工两扇石磨。只见他们手握铁的凿子,一锤一锤的敲打着,石磨中的斜槽线条便一根一根的展现出来了。这时我们看清楚了石磨的构造,才知道为什么石磨可以磨豆花、磨包谷的道理。
还在听着铁锤打击发出声音的时候,老师吹哨子,召唤大家集合。这样,我们便排队走进了一家玻璃工厂。进厂后,老师向大家说:“你们家家户户都有玻璃瓶和杯子等玻璃制品,今天,我们好好看看工人师傅是怎样生产这些产品的。炉子温度很高,大家不能走来走去,小心被烧着、烫着。
参观完了,工人师傅给每人做一个玻璃杯,还可以写上你们的名字”。后来,他还补充了一句:“杯子是是送给你们的,不收钱”。大家听了后,心情特别高兴,所以,非常守规矩,没有出事。
我们见到工人师傅手拿一根长长的铁管,在炉子中去蘸上一坨熔液,到做瓶子的模具前,放下去,工人便用口吹这管子,双手搓着管子,后来把管子提高,用一个铁工具在瓶口处转一圈,便把管子抽出来了。过了一会儿,模具打开后,等这玻璃瓶冷却后,把它夹出来,码在一起,工人师傅又去做第二个产品。
这工厂里很热,灰尘也多,工人们只穿裤子不穿上衣,一直在不停的走动着,想必非常劳累,现在才知道劳动的辛苦。正在这时,有人叫我们写自己的名字,原来为我们做玻璃瓶的工人师傅已做好了,等我们的名字,他们写上名字后,我们便可结束参观,返回学校了。我们每个人都拿到写有自己名字的玻璃水杯,高高兴兴的离开了这个工厂。
(三)野外写生
美术老师宣布明天去野外画画,学校为每人准备了一块小木板和铅笔、纸张。第二天下午,我们排好队走到篦子街口前,队伍停下来,老师指着河对岸的肖公嘴说:“你们看,岷江和大渡河在这里汇合,如果画一张写生画,想想看,该怎么画”?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把河水对面的房子和水上的船画出来了就是写生画了嘛。可是当我坐在草地上把画板放在膝盖上,拿起铅笔,却不知如何下笔?画船吗?
它一幌就过去了,画肖公嘴的房子吗?那么多房子,密密麻麻的,先画那一栋呢?在两条河的汇合处,岷江是白浑水,大渡河的水却很清,很透明,咋过区分是江水汇合呢?我握着铅笔下不了笔。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师看到了我无所适从的样子,走过来对我说:“用你两只手上的大拇指和食指对成方形的框框,看里面有些什么”?
他一边示范,一边移动着双手,老师又说:“选好你所要的画面,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确定比例,那样高?那样低?那些远?那些近?然后你就要选择,画那些不画那些。因为,你不能够把看到的都画上”。
经老师这么一说,心中忽然开朗,原来画一幅画要有个主要和次要的分别,要有取舍,要有比例。当然,我当时还不完全懂得取舍、比例或主题的意思。只认为,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想画什么,那怕在你手指头的框框内,也可以不画。
最后,我还是画出来了一幅画,自己看看,还算满意,在我身后的一位农民叔叔说:“不简单,一会儿就把房子修好了,还有河、还有船”。可是,老师看了我的画后说:“你是第一次学画写生,还要好好学习多画几次,才能画好”。
五、亲眼目睹日本飞机投炸弹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乐山是年8月16日,当时我们全家是从成都迁来乐山后,租住在护国寺何姓家。那天,空袭警报响了,我和母亲、姐姐与许多人一同上山,我们到达的地点叫青果山。嘉裕碱厂在这里租了农民的房子,摆放了火力发电机组等机器设备。我们便在这里休息,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听见了轰隆隆的飞机声音,我们站立的土地开始震动。同时,也听见了猛烈的爆炸声。这时,大人们都在惊叫,不要出房门,不要乱跑。过了好一会儿,飞机的声音和爆炸的声音消失了,人们才纷纷跑到室外高处,看见城里的房子冒着黑烟。因为,青果山离市中心还远,在高处只能看到烟和火光。
我父亲郑凌云是乐山嘉裕碱厂和嘉裕电气公司播放警报的操作员。按上面的电话通知拉响警报。同时,他还是嘉裕碱厂消防队的队长。那天被轰炸后,他马上集合队伍进城灭火。我大哥当时15岁,是学徒工,父亲叫他背着两个水龙头一同去救火。
据《乐山市中区文史资料》介绍,日本飞机三十六架,低空投弹,市内主要城区炸毁二十七条街道,毁房三千多间,死亡八百三十八人,受伤三百八十人。
日本飞机第二次轰炸乐山城是年8月23日,这时,我们的家已搬到岷江之东任家坝平民工读社。起初听见警报声,因为不在城里,对躲警报也豪不在意。一会儿,听见急促的警急警报声音,我一人跑出房间,到蔬菜地摘了一片芋头叶,顶在头上,想到岷江边去看过究竟。这时,听见轰隆隆的飞机声,抬头一看,只见飞机是三架三架的排成整齐的队形,成大三角形,飞到乐山城市中心的肖公嘴上空。
再细细一看,那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起先像一根火柴棍平平的往下坠,不一会,便垂直往下掉。接着,便感到大地在抖动,城市中冒出大股黑烟,还夹杂着像闪电一样的火花。之后,才听见炸弹发出了闷声闷响的轰隆声,这声音轰轰隆隆又连成一片。只见到浓烟、火光从不同的地方冒了出来。这时,日本飞机已飞走了,忽然又冒出一架飞机,飞得很低,机身上的红膏药和开飞机的人头我都看见了。后来,才知道这架飞机是日本的侦察机,是来拍照片的。
日本飞机飞走了,我的紧张心情也放松了,捏在手中的芋头叶也扔了,跑到了岷江边。这时也有不少人到了岷江边,船工撑船过河去渡要过江的人。在码头上,我看见了有手臂、头部等处流过血被包扎的好几个人,他们一下船便被一些人争先恐后的问城里的情况,这几个人非常痛苦的样子,脸色发白,不断的说着一句话:“太吓人了”!便匆匆离开,也许是急于回家寻找亲人。
这些船在码头上不断的运送着过河来往的人群,忽然看见码头下游处,有一只渡河的小船捞起一条大鱼,看样子有一根扁担长,是船上两个人共同使力才拉到船上来的。这船又向下游划去,追赶被炸弹震死的大鱼。
原来,这码头的河对面,是嘉裕碱厂的一个船码头,我记得这个码头叫“铁丝码头”。估计是日本飞机发现嘉裕碱厂的高大烟囱,因而投了炸弹,没有炸中碱厂,而投入河中。那时节,岷江还未发大水,水流平缓,鱼群有繁殖场所,比较集中。所以,这炸弹投到河中,鱼群便断子绝孙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非常气愤,骂了一句:“龟儿子的杂种,你们还是人吗”。
六、欢迎冯玉祥将军大朋友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五日,冯玉祥将军来到东山小学宣讲献金救国之事。
当冯玉祥将军要来东山小学的前一天,王燊老师便向我们介绍了冯将军来宣传抗日募捐的事,并给我们布置了向冯将军提问的事。也许是我亲身经历过乐山两次被日本飞机轰炸的情况,我也曾问过王老师为什么中国飞机打不过日本飞机的原因。所以,王老师安排我向冯将军提问,题目就是:“中国有多少飞机?为什么打不过日本飞机?”
这一天,全校师生员工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前面的是打着洋鼓的学生,到了河边准备迎接冯玉祥将军。我见到冯将军身材高大,头上戴的是圆形的帽子,身穿粗兰布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鞋,周围围有好几个人在一起。他下船时,都不要人扶他,而是用一只手扶着船工撑船用的“篙杆”,一步一步就到了岸上。
他和一群人从我们学生队伍中间走过,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他面带微笑,还一面走,一面向我们招手,老师示意要我们鼓掌,我们的小手,也使力的拍打着。后来,便尾随他们回到了学校。
在开大会时,谁主持、谁讲话,我都记不太清楚了。我只记得我的提问是在葛小琪提问之后,我始终把注意力放在主持人宣布向冯将军提问的时的时间,这是决不能放过的。我的注意力一直在等提问的机会。
漫长的等待,终于轮到我提问了。我先举手,主持人示意同意我提问时,(我的位置在面向主席台的右侧)我站立起来,便不慌不忙的说话了:“我请问冯将军;我们中国有多少飞机?为什么打不过日本的飞机?”问完后,我见冯将军笑了笑,还点了下头,似乎没有直接回答我提的有多少飞机的问题。在我记忆中,他是向我们大家讲了一个山东武训到处募捐办学的故事,并说,如果我们全国的人民都来捐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的飞机就多了,就能打败日本鬼子了。当然,因为学校老师已向我们交待过,要捐钱抗日,我也在家中很困难的情况下,母亲给了我一些法币,在大会上也像大家一样放进了一个大纸箱。
开完会,便是大家和冯将军用餐,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是;冯将军从餐桌上站起来看看周围餐桌上的情况,他硬要把一盆“东坡肘子”和我们这一桌的一盘素菜交换。当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以后,才听老师讲到这件事时,是表示他要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节衣缩食,为抗战作贡献。
许多年以后,我在《乐山文史资料》中读到徐雨深《冯玉祥来乐山发动献金救国运动实录》这篇文章,不妨摘抄几句:“冯先生在东山小学,访问聚餐时,见到小孩们只有两个菜,大人们几个碗几个盘,认为很不妥,回来后冯将军做了一首打油诗:
东山一小学,真正办得好。学生皆活泼,能蹦又能跳。
老远就鼓掌,个个脸带笑。欢迎大朋友,天真有礼貌。
我看体操场,地方很宽绰。还有幼稚园,地板很干燥。
讲了一通话,大家拍手叫。一起吃午饭,可惜菜两道。
说是菜不多,我心很闹糟。这是啥办法,真是不周道。
注:本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