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嘉州位于凌云西岸旁,绕城而过的江水轻轻流淌。
乌尤山畔绿影重重,随水波荡漾而不散,我推动船只,环绕三面细细观赏这乌尤美景。
——(清)张问陶在船上于嘉定所写之作
在我国四川省,有个备受赞誉的地方,那就是名声在外的四线城市——乐山。乐山以前叫做嘉州,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历史已经超过了两千年。
乐山这座城市,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而显得深沉厚重。到了民国时期,有几位外国摄影师踏上了乐山的土地,他们瞬间被这里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所吸引,于是纷纷按下快门,捕捉了众多瞬间。这些影像真实记录了乐山人民当时的日常生活状态,每一帧都弥足珍贵,绝对是值得人们好好珍藏的宝贝。
这座巍峨壮观的城门,乃是乐山的西大门——瞻峨门,其上“瞻峨”两字在门楣上异常显眼。城门右侧的暗藏箭楼后方,便是西城公园的所在地。
明朝万历年间所著的《嘉定州志》中有这样的描述:石城的周长达到了一千七百丈,共有十座城门。它们分别是三江门(现今的会江门)、觐阳门(现今的涵春门)、定波门(现今的福泉门)、拱辰门、北上门(现今的迎恩门)、瞻峨门、来薰门、望洋门、育贤门以及崇明门(现今的丽正门)。每一座城门之上都建有楼阁,而楼阁的名字则与它们所对应的城门名称相同。
民国时期,乐山大佛的模样跟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佛头的顶部长满了乱糟糟的野草,脸蛋脏得不行,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嘴角边还冒出了几丛小树苗。而且,大佛的耳朵也不见了踪影。
现在的乐山大佛,经过修复后,面容慈祥,嘴角上扬。大佛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成为了众人心中渴望探访的旅游热点。
民国时期的乐山文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被葱郁的树木环绕着。一座石牌楼上,“棂星门”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乐山文庙,在唐武德年间就开始建造了。它搬过三次家,最后在高标山脚下安了家。这里四周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深厚,已有千年的传承。如今,它成为了省级的重要文物保护地点。
在乐山城里,一条狭窄的小巷正热闹非凡,活动正在进行,吸引了众多观众将路边围得水泄不通。舞龙的队员们把龙暂时安置在院墙边休息,与此同时,一名军人正在现场忙碌地维持着秩序。由此可见,那时候乐山人的文化生活确实是多姿多彩的。
这张相片是在乐山市郊的高标山之巅——老霄顶捕捉到的风景。山顶之上,矗立着万寿宫、万景楼、灵官殿等一系列古色古香的楼宇亭台,它们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了一片颇具规模的古建筑风景区。
你见过这种农具没?它有个名字叫连枷。瞧这照片里的男人,上半身光溜溜的,正拿着连枷不停地往地上的黄豆苗上砸呢。
经过不断的敲打,黄豆就能从豆荚中脱落出来。但说实话,干这活儿确实挺累人的。
这座依江矗立的楼阁,名叫“璧津楼”,坐落在西城公园里。有传言说,它是为了纪念过去在乐山城南大佛坝风光一时的那座璧津楼而建的。
璧津楼前挂着一副挺有意思的对联:楼前三条河水汇聚,明亮得像一条白绸带;青衣江上,一座孤峰高高耸立,秀美如单尖的山椒。然而,到了民国时期,曾经的西城公园已经变成了武大理学院。
这座建筑坐落在凌云山上,被叫做东坡楼。它最初是明代奸臣魏忠贤的祠堂,但后来被更名为东坡楼,是为了缅怀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人们习惯称他为东坡居士。
洗砚池位于东坡楼前方,那里矗立着苏东坡的雕像。东坡楼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东坡楼”三个字,乃出自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之手。
在制糖的小手工坊中,有个男士正忙着把甘蔗丢进压榨设备,挤出甘蔗里的甜汁,再进一步熬煮成甜甜的糖。
据历史资料,从清朝时期开始,乐山逐渐发展起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工业,如制糖、制陶器和制蜡等行业。
爬上高处望向乐山西城公园,景色十分迷人。这个公园,是在民国元年也就是年建造的,坐落在白塔街周边。
西城公园算是乐山城里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了,它的建成时间比五通桥公园和嘉州公园都要早上十多年。
在大渡河畔,有个简易的小码头,好多船只就靠在岸边。这些船多半是用来载人的,只见有人肩挑扁担,从河堤一步步走下来,打算乘船过河。对当地人来说,坐船是他们最常用的出行方式。
两位乐山的乡亲,扛着一只猪前往市集售卖,他们各自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以便走累时能将抬猪的杠子搁在上面歇歇脚。这儿地处山区,车子不好进来,大伙儿出行大多时候都是靠两条腿走路。
照片里展示的那座塔楼,大家称它为灵宝塔,也有人叫它凌云塔或者白塔。它矗立在凌云山的灵宝峰之巅,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来在北宋时期又经过了一番修缮。
灵宝塔乃一座高达38米的砖砌之塔,塔体设计为13层空心且密檐式的结构,外观雅致。远远望去,颇有几分神似西安著名的小雁塔。
在河边,有名男子悠悠走来。他用扁担挑着二十多只鸭子,两边各挂着一串,正打算赶往集市去卖。他穿着简单,眼睛里满是乐山人天生的老实和好心肠。
在四川峨眉山的玉女峰脚下,隐藏着一座古老的雷音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也就是年到年那段时光。
山脚下有个斜坡,名叫“解脱坡”,坡底矗立着一座桥,谓之“解脱桥”,它横跨在悠悠瑜伽河之上。桥面建有双层楼阁,檐角高高翘起。桥底藏着一汪清泉,透明得像面镜子。
坐落于峨眉山牛心岭脚下的便是清音阁。它顺着山势巧妙建造,主体建筑仅有一座大殿,大殿前方矗立着一座名为“”的亭子。清音阁地处高处,四周被高耸的树木和蜿蜒的山水所包围,是峨眉山不可错过的十大美景之一。
在历史上,清音阁经历过三次大火的摧残。如今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年以后重新修建的版本。想当年,康熙皇帝亲临峨眉山时,僧侣们拆除了老旧的亭子,建起了一座新亭子并命名为“清音阁”。
这是一个靠近江边的小码头,有个渔民正驾驶小船缓缓靠近。码头上,摆着一张圆溜溜的渔网。往远处看,江面波光粼粼,水与天际交融,一望无际。
两位本地居民正卖力地用脚踏着水车,把水抽上来浇灌农田。这种历史悠久的灌溉方式,可以巧妙地把低洼处的水提升到高处,然后顺着田边的沟渠流入田地。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自古以来,乐山就有种植烟叶的传统,特别是在夹江、甘江这些地区更为普遍。乐山的烟叶品质上乘,被广泛销售到全国各地。
图片里,几位体格健壮的搬运工,正用肩膀扛起烟叶往山外运。尽管这是份费力的差事,却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登上嘉州古城墙的顶端,眺望江畔的城市景色。美景如画,江水浩渺,江面上小船往来不断,忙碌非常。远处的小镇,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就像是一幅浓淡相宜、肆意挥洒的水墨画卷。
在民国年间,乐山地区有一位备受尊敬的老者,迎来了他八十岁的寿辰庆典。那天,场地布置得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来宾们纷纷涌向搭建的遮阳棚内,一同向老者送上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希望他福寿绵长,像东海一样无边,寿命比南山还要长久。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纷争不断。住在江畔的渔夫们,为了不让军阀强行征用他们的渔船去建浮桥,就自己动手把家里的木船凿沉了。在那张照片里,一位士兵正站在一艘已被凿沉的小渔船前。
这座道观坐落在乐山五通桥桥沟镇周边的山崖之上。它挑着高高的飞檐,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掩着,显得格外宏伟。
登上老龙山之巅放眼望去,只见岷江波涛汹涌,沫溪河静静流淌,两者在山脚下汇聚。山崖的东西两侧,道士观与燃灯寺依山而建,静静伫立。
图片上的这位男士,是个专门用手工做砖的老师傅。他正忙着弄砖块原型呢。他把湿泥巴填进木框里,使劲压平整,然后小心翼翼拿出来,摆在遮阳棚下面慢慢风干。
晒干之后,需要将砖坯移至砖窑中进行焙烧,直至它们变成可用的成品砖。他背后的茅屋里,一堆堆砖坯被摆放得井井有条。
这里是峨眉山闻名的万年寺,它在东晋时期就已建立。镜头中的这座庙宇,尽管略显老旧,但“巍峨宝殿”四个大字依然十分抢眼。门匾之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古白水寺”的刻字。
万年寺是峨眉山上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寺庙。根据历史记载,在唐朝年间,大诗人李白游览峨眉山之际,曾选择居住在万年寺附近,聆听广浚和尚弹奏优美的琴声。
在民国年间,乐山的一个戏曲团体表演结束后,所有演员走上舞台,向在场的观众们表达感谢之情。
清末到民国那会儿,戏班子演的是川戏,慢慢地大家就都叫它川剧了。川剧是我们汉族的一个戏曲种类,主要在四川东部、中部、重庆,还有贵州、云南的一些地方特别受欢迎。
民国时期,乐山市东岸乌尤山上坐落着一座古寺,名叫乌尤寺,它最初的名字其实是正觉寺,可追溯到唐朝时期。一条小径蜿蜒至寺庙大门,周围竹林茂密,环境十分清幽,真可算是一块清净之地。
乐山当地有位养鸭人,正肩挑着自己的“鸭舍小屋”,往另一片水域行进。这鸭舍造型独特,顶部呈弯曲状,底下有结实的木架支撑着,养鸭人累了可以在里面惬意地躺着歇脚。而且它移动起来特别简便,只需轻轻一挑便能启程。
这是一个坐落在江畔、热闹非凡的渡口。渡口旁停靠着一艘艘小船,而岸边则码放着一堆堆木柴。这些木柴排列得井井有条,正等着被装上船,运往其他的地方。
接引殿是峨眉山上一座重要的寺庙,它最早在宋朝时被建立,那时候人们称它为新殿。到了明朝,它的名字被更改为了“接引殿”。遗憾的是,年接引殿遭遇了一场大火,如今只剩下罗汉堂这一部分了。
图片显示,一位男士正背着游客前往接引殿进行祭祀。大殿的门头上,高高挂着五块牌匾,上面分别题有“菩提佛境”、“普渡世人”等字样。
这座小镇坐落在金沙江畔,后面倚着巍峨的大山,前面正对着奔腾的金沙江。镇上的房屋顺着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美得像一幅动人的风景画。
在岷江河畔,有座高高的台子上,屹立着一座无名庙宇。庙宇下方的江面,泊着两艘小船,它们正忙着在岸边装卸货品。
写在文末:回望民国,乐山这座古城,无论是被称作嘉州还是海棠香国,都散发着一种回归自然、质朴无华的魅力。而今的乐山,已经是一座兼具古典底蕴与现代风貌的城市,时尚、新潮且充满勃勃生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未来的乐山,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