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户*管理研究中心上月发布报告透露,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5万,与年登记数万相比,下降了14.9%。有关学者八年前预警的“人口魔咒”如期降临,部分地区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可能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正在显现,新时期中国的人口*策该怎么改?
八年前学者警示的“人口魔咒”如期降临
这些年,国内有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全面放开计划生育*策。例如,年以来,携程创始人、人口学者梁建章就联合了许小年、陈志武等30多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呼吁国家尽快停止计划生育。作者还注意到,年甚至有学者对年的“人口魔咒”作出了预言和警示,结合上文所说新生儿登记数的快速下滑,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确的“巧合”。
在年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第一章《中国的人口*策何时改,怎么改》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只比日本晚30年——日本经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起飞,年代开始衰退;而中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速,如果重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故事,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年开始就步入低速增长阶段呢?”该章第二节发出的警示《年,人口魔咒会降临中国吗?》不幸言中。
该书作者还通过对比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年至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后发现,“中国从目前开始的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滑程度与年的日本完全一样。—年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一直维持60%以上高位,彼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而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至年最有活力,那么年以后的中国经济会不会像年以后的日本呢?”
不久前,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验证了上述担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年开始下降,年均减少万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万人。
以《民富论》出版的年为坐标,作者提出“未来10年是调整人口*策的窗口期。若错过这个窗口期,当人口老龄化时代来临、城市化后期儿童平均抚养成本进一步提高、男女比例失调情况将会更加严重,总和生育率更低——彼时中国人口*策调整的时间窗口已然关闭——即便放开生育限制、甚至鼓励生孩子,怕是为时已晚!”
有人说,世界上最无情的不是人,而是时间!也有人说,如果错过了调整人口*策的时间窗口,将来无情压垮中国的,不是别国竞争,而是我们作茧自缚的人口老龄化!但愿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为何生育率未能稳定在预期水平
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及时放开了“单独两孩”*策,又在年全面放开二胎生育限制。然而,在“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率仅出现小幅回升,随后再次进入下降轨道。
统计显示,年我国出生人口攀升到近十多年的高峰万人,但年、年便分别下降到万和万,显示全面两孩*策效应很快消退。年我国出生人口万人,比上年又减少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34‰,是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国历年出生人口变化(单位:万人)
年实际出生人数为作者预测,其它数据源自WIND
今年以来,广东、厦门、合肥、贵阳、乐山等一些地区已经公布了年全年或前几个月的出生人口数据,同比降幅普遍超过20%,例如,合肥的降幅为23%,乐山市下降47.5%。年全国出生人口数据目前仍待4月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考虑到公安部近期发布的年登记新生儿数同比下降14.9%,预计最终统计部门公布的实际出生人数也会出现较大比例的下滑。
为什么两孩*策放开并没有带来生育高峰?去年民*部部长李纪恒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所谓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才可达到生育更替水平,此时出生和死亡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基本保持原有总量。按照原国家卫计委的官方说法,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7以上,低于更替水平2.1,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1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90,大体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0。
通常,随着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人们都会转而更加重视生活质量而减少生育,再加上养育和教育成本在上升,人们的生育意愿会下降更快。年的“单独两孩”*策和年的“全面两孩”*策调整步骤,显然并未前瞻性地赶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思维观念和养育、教育成本的变化,因而未能将生育率稳定在预期的水平。
基于两孩*策后生育率不及预期的实际情况,很多学者开始呼吁全面放开人口控制*策。除了这些年一直呼吁放开人口生育控制的梁建章等学者外,不久前恒大经济研究院作出测算,我国人口将在年前后见顶,见顶后的前25-30年内人口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后,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到年中国人口将降至约7.5亿。
虽然人口峰值的到来一般人还感受不深,实际部分地区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人口负增长状况,其中以东北地区最为典型。从年开始,东三省相继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除了每年人口净流出30万人左右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极低的生育率水平。
新时期中国人口*策怎么改
在《民富论》中,作者滕泰博士从西方国家的技术、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研究出发,提出了“技术革命领先、人口增长随后、在人口增加50到年后财富大爆炸”的“三阶段突破定律”。中国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结束后,年代开始出现人口快速增长,从而带来当前这一轮的经济繁荣;基于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控制人口的时间点,作者在年设问:“中国若不尽快放松人口控制*策,再过20年会不会遭遇‘三阶段突破反向定律’,面临人口控制50年后(年)的‘经济增长动力断裂’呢?”
显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状况,也取决于技术的根本驱动力和制度的条件——仅从劳动力的变化来看,年开始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目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由年的70.1%下降到年的64%。根据中宏网的一项研究课题,预计到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为61.5%左右。而届时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20%,总量超过3亿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中宏网
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测算,假定其它因素不变,仅仅因为快速老龄化这一因素,就可能使未来五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再往后的五年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这虽然未必是所谓“增长动力断裂”,但是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几年很多学者一直在持续开始呼吁全面放开人口生育*策。不过,对于已经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控制毕竟是一件重大决策,不得不考虑历史上马尔萨斯、马寅初等提出的人口控制理论,综合考虑人口、资源、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风险,尽量全面评估后作出慎重决策。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滕泰博士通对过去年的全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公元年以前,全世界人口增长、GDP增长、人均GDP增长都是正相关的,而公元年以后,人口增长与GDP增长仍然保持正相关,但是人均GDP增长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他把这一阶段叫做“人口资源陷阱”。不过全球的“人口资源陷阱”阶段仅持续了年,在年前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长重新恢复了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年的人口与资源冲突、年人类在资源贫困线上的挣扎,还逼出了新大陆的发现和商业革命,以及新技术的突破和工业革命。
而对于一个国家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民富论》中的实证研究的结论是,“短暂的人口增速下降可以调节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让不堪重负的国家缓口气、歇下脚,但是长期人口增长停滞则意味着不可避免的国力衰败。”
大国竞争便涉及人口竞争。梁建章近期在受访时提出,“未来20年中国将继续赶超美国,但从长远角度看,中国和美国的竞争态势要看两个要素:一个是中国是否有更多的孩子,一个是美国是否能够继续吸引更多的移民。”
梁建章的上述判断和滕泰实有不谋而合之处。滕泰提出,“调整现有人口*策,所解决的主要是中短期内绝对的人口数量增长问题,所应对的主要是未来人口老龄化难题,只是治标之策。在未来的软财富时代,财富的源泉并不是简单的劳动投入,甚至也不是对自然资源的加工,而是源自人们思维的财富创造,因此软财富时代的人口价值,不在于人口的数量,更在于人口的质量。中国过去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策’,应该尽快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并进一步改写为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这才是治本之策,也是中国在未来百年能够持续繁荣的富民强国之策。”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大国空巢》一书作者易富贤,近期在《南华早报》撰文(US-Chinarelations:squabblebetweenageingsuperpowersisnotwhattheworldneeds)直接提出,基于人口老龄化因素,中国经济规模不可能超过美国。他认为中美经济都已进入更年期。而恒大研究院的任泽平则提出,“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显然,只有告别特定阶段把人口当作负担的错误历史认知、正确认识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在新时期的人口*策上真正解放思想,及时修订过时*策,前瞻性地制定新的人口*策和人力资本战略。无论是东北,还是在全国范围内,不仅在适当的时机全面放开计划生育*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传统的计划生育*策还可以代之以鼓励人口生育的新*策,包括一次性的生育补贴、多孩家庭的住房补助、将个人所得税由按人征收改为按家庭征收等等,尽快扭转生育率下滑趋势,缓和部分地区人口负增长的影响。
就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我们注意到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对全国人大代表“全面放开东北地区生育*策限制”建议的回复,可以预见,不仅全面放开生育*策已经在论证过程中,而且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新时期人口战略也应尽快探索研究。*
—THEEND—
梁建章:狼真的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