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正传第四十四世中兴正觉堂方丈传度老和尚行述:
师讳崇正,字传度,苏稽葛老场张氏。父文华,母章氏,均早故,依姊谢氏。幼多病,年十二,谢氏送至乌尤出家,礼法胜上人为师,时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也。祝发后,常侍显桂老人居本县五凤庵,乃入乡塾,每以不遇良师为憾。三十一年,始学梵课,习经典。三十二年,随朗清老和尚赴宜宾大觉寺受具戒,归任本寺副寺兼知客职。民国元年,任本寺监院。六年腊月十九日,朗清老和尚圆寂,乃住持本寺,时年三十有四。七年创建盂兰盆会,期以七月初五至初八日,修斋四日,修补前后山路,以便行人。八年于天王殿后修阿弥陀殿,塑阿弥陀佛丈六金身。九年修藏经楼,购《频伽藏经》全部,复从威远郭曼君购《续藏经》全部实之。由是,乌尤法宝备。十年荣县赵侍御来乌尤,谈山故,师乃修尔雅台,以张犍为舍人之绩。十三年重修观音殿。十五年修普同塔、青衣精舍、轮珠台。十九年重修大雄殿,费万余金,卓然伟观矣。后次第修葺止息亭、钟鼓亭、旷怡亭、化城亭。数十年来,几无时不尽力佛址也。
川南佛化渐开,而读经或不便,乃创办佛经流通处于乐山南华宫,复于本寺兴万年念佛会。每年冬月十一至十七日,集众念佛。常日则于每晚念佛,回向会众。因是过于劳瘁,近年目疾脚疾相继作,而精力衰矣。昨年秋,胃作痛,至冬初加重,乃进城就医,无效。冬月十六日,宏善省师,乃问师病中心境何如?师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又云:“吾一生奉持观世音菩萨圣号,病中愈紧,未尝或闲。”二十一日,宏顺师由峨眉来视师,乃请师将寺事交卸,专致调养,师俯允。二十四日,召宏善入室,指宏善而言曰:“常住大事,望汝承当。”继略述其生平立身处世之道。言毕,即索纸笔,书一偈付宏善。次日,复书一偈付胜宣。二十六日即命回寺。二十八日,当诸山僧伽及嘉城檀越,以乌尤大事付属宏善。师乃屏医药,一心称念观世音圣号,并属宏善,俟其临终,召集大众,齐声助念。十二月朔,侍者呼宏善入室,见师貌安详,口喃喃语不辨,宏善即请大众入室,如法助念,约五钟,吉祥而逝。时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朔日也,世寿五十五,僧腊四十三,戒腊三十三,法腊二十二。次晨入龛,胸部犹温,周身柔软,停龛七日,于佛成道日茶毗,骨灰鲜白。是日,远近缁素临山赴吊者千有余人。
师秉性沉厚,体虽赢弱而能任劳苦,于寺事忧深虑远,规画周详,虽琐屑亦躬亲之,而戒行孤洁,尤重修持。禅诵之余,持名礼佛,无日或闲,通净宗,其辨才,待客至诚,常方便导以佛法。数十年来,山门清净,檀信归崇。师见世界学说日进,住持佛法,非龙象不足以发扬光大,故增养僧才尤具热忱,即今蒙师惠而在西藏及内地求法者,犹不下十余人。
法徒宏善谨述。
中华民国二十有九年佛成道日,巴县陶瓠书,法徒胜宣督刊,成都杨执中刻石。
——+——+——+——+——+——+——
此据《乐山历代文集》卷一六。
作者遍能(—),俗姓许,名指光,学名瑞安,四川乐山县安谷乡观音场人。年在乐山乌尤寺出家,法名宏善,号遍能。至年在北京世界佛学苑中日文系深造。年接任乌尤寺方丈。解放前曾任教于重庆汉藏教理院,又任四川省佛教会理事、中国佛教会理。解放后,仍住持乌尤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著有《凌云乌尤史略》《遍能法师文集》。
——+——+——+——+——+——+——
此据《乐山历代文集》卷一六。
作者遍能(—),俗姓许,名指光,学名瑞安,四川乐山县安谷乡观音场人。年在乐山乌尤寺出家,法名宏善,号遍能。至年在北京世界佛学苑中日文系深造。年接任乌尤寺方丈。解放前曾任教于重庆汉藏教理院,又任四川省佛教会理事、中国佛教会理。解放后,仍住持乌尤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著有《凌云乌尤史略》《遍能法师文集》
寄传度师(二首选一)
方旭
一别嘉州二十年,
乌尤最好是秋天。
梦中几著登山屐,
来向乌尤问渡船。
注释
1、传度:(年-年):乐山苏稽人(今市中区苏稽镇人),俗姓张,12岁出家,拜乌尤寺法胜和尚为师。年随乌尤寺住持朗清老和尚赴宜宾大觉寺受具足戒,任乌尤寺副寺兼知客,年任监院,年腊月十九日朗清老和尚圆寂,继任乌尤寺住持,年十二月初一圆寂。传度法师秉性沉厚,克勤克俭,戒行孤洁,尤重修持,对乌尤寺建设贡献很大。
2、著:穿上。登山屐(jī):一种特制的登山木鞋,上山取去鞋的前齿,下山取去鞋的后齿,相传为东晋末年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所制。
3、问:打听、寻找。
解析
方旭(年-年):字鹤斋,安徽桐城人。清光绪十一年(年)拔贡,选授四川蓬州知州,后历任梁山、达县、华阳等知县,升邛州知州。曾出洋考察教育,回川后任学务公所总办,提学使。民国时隐居成都,工书画,著有《鹤斋诗存》。
作者离别嘉州已经20年了,嘉州的山水风光却使他难以忘怀,特别是天高气清、碧水丹山的乌尤秋景更令人神往。作者在睡梦中也多次穿上登山的木屐,来到江边寻找到达乌尤寺的渡船。
此诗浅近自然,最见真情。诗中并未具体描写乌尤寺的景色,而是通过20年后仍然多次梦游乌尤寺情景的描写,就让美不胜收的嘉州风光,显现在字里行间,可意会而无须言传也。
李中毅 注解
赵熙
遍能法师
遍能法师(-)俗名许指光,四川乐山市人。年在乐山乌尤寺出家。先后入四川佛学院、北京柏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学习。历任乌尤寺方丈,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教务长,新都宝光寺方丈,峨嵋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四川省人大代表。长于文学、书法,著有《乌尤寺楹联集释》、《凌云、乌尤寺史略》。年2月4日在乐山乌尤寺安详圆寂。
遍能法师(-)法名宏善,号遍能,俗名许旨光。属马,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三日诞生在乐山县安谷乡观音场(今为乐山市的五通桥区的冠英镇)玉津街一户农家中。年4月由母亲陪伴在乐山市的乌尤寺正式出家,曾师从蜀中名儒赵熙研习文史书法,年在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年入四川佛学院读书,后顺江而下,云游参学。年任川东佛学院监学,年到北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柏林佛学院插班学习。两年后返回四川,追随太虚大师兴办佛学院校,年任重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佛学讲师、教务主任,年任重庆华岩佛学院教务主任。年回乐山任乐山乌尤寺方丈。
遍能法师壮年出游,内明外论,广览博究。开始在重庆市的缙云寺的汉藏教理院监学、教务主任,继在重庆市的华岩寺佛学院教务主任兼讲师,后又回到乐山,为峨眉山僧尼二众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恢复四川佛学院,把当年昌圆老法师创办的四川佛学院的教育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乐山县佛教会理事长,中国佛教会理事,峨眉山的洗象池方丈。
年后,遍能法师历任乌尤寺方丈,乐山市的佛教协会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教务长,年任新都宝光寺方丈,峨眉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四川省人大代表。
遍能法师
遍能法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孜孜以求僧才辈出,为后继有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勤学不倦,饱读儒术、精通诗文、擅长于诗赋辞章,尢善书法。著有《乌尢寺楹联集释》、《凌云乌尢史略》。
遍能法师博览经史,兼通诸子百家,国学功底深厚;佛学造诣颇深,对小乘法相《俱舍论》极有研究;一生践行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思想;精通古典诗文,书法独具一格。
遍能法师于年2月4日在乐山乌尤寺安详圆寂,世寿91岁,僧腊77年,戒腊74年。
在近80年的奉佛生涯中,遍能法师严持净戒,依教奉行,道心坚定,独立特行,一身正气,甘守清贫,以他的行愿、懿德和人格、学识赢得了教内广泛的拥戴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崇敬。
年4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了由遍能法师的学生刘学文居士所著的《遍能法师传》,得到了僧俗的高度评价。
遍能老和尚俗家姓许,名在光,四川省乐山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出生。遍能幼年时受村塾教育,及长从川内名儒翰林赵熙受学,以颖悟好学,深受赵翰林器重。民国九年(一九二○年),遍能年十五岁,投入乌龙山上的乌龙寺,礼传度和尚为师而落发出家。他在寺中依师礼佛诵经,学习佛门仪轨。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时已十八岁,到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圆戒後住文殊院学戒堂学戒。他的国学、佛学均有相当的基础,在文殊院学习期间,戒律精严,功课出众,受到师长的青睐。学戒堂於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改为四川佛学院,由佛源老法师担任院长。遍能於佛学院毕业後,受聘到川东佛学院任监学。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出川游方参学。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到了北京,考入柏林寺的柏林教理院受学。
柏林教理院,最初是柏林寺主持台源和尚所创办,聘请泰县光孝寺住持常惺法师为院长。後来太虚大师自欧美弘法归来,打算设立「世界佛学苑」。台源和尚热心支持,请大师把佛学苑设在柏林寺内。太虚大师把原在武昌佛学院的锡兰留学团也迁到北京,在柏林教理院设置了华日文系与华英文系,遍能读的是华日文系,与尘空、本光、雪烦等为同学。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翌年华北情势紧张,经济萧条,教理院经费来源受到影响,不得已宣告停办。遍能法师也离开北京回到四川。
先是在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年),太虚大师应四川佛教会之请,入川弘法,与四川省主席刘湘见面,刘湘谈及欲选派汉僧入藏留学,以沟通汉藏文化。大师告以不如在四川设立学校,集合汉藏僧青年加以训练,作为促进汉藏民族团结的桥梁。刘氏赞同此议,复得成都、重庆诸大居士何北衡、王旭东、王晓西等之协助,乃以重庆北碚缟云寺为院址,命名曰「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并命毕业于武昌佛学院、四川籍的满智法师负责筹备工作。民国廿一年(一九三二年)汉藏教理院在重庆设置筹备处,满智由上海回四川负责筹备。满智于半年之间,把一座破落不堪的缟云寺,整理成一所教学的学府。太虚大师乃命满智为汉院教务主任,负责院务;由超一为事务主任,以柚卢、慧松等为教师,并命遍能到教理院任学监。民国廿一年(一九三二年)璁假招生,八月二十日举行开学典礼,太虚大师亲临主持,以「澹宁明敏」四字为校训。
汉院初创,百废待举,满智主持院务二年,以辛劳过度,患了喀血病,因而辞职。太虚大师乃命遍能为教务主任并代理持院务。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西藏学法的法尊法师,应太虚大师之召回到重庆,接任教理院教务主任代理院务,遍能始放下肩头重担。翌年受重庆名刹华严寺之聘,任华严岩寺佛学院教务主任。任职三年,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受请出任乐山乌龙寺方丈。以后六十年的时间,他都在四川弘化。
复寺弘法一九五〇年以后,遍能法师仍在乐山乌龙寺任住持。不过,国家的新*策,出家人要做工才有饭吃,遍能法师也不得不配合*策,带领常住僧侣做工耕田,美其名曰「农禅合一」。一九六六年,「十年动乱」期间,遍能法师也和其他出家人一样,被下放农村,参加劳动生产。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改革开放,落实宗教*策,遍能老法师才重返寺院,恢复僧装,继续担任乌龙寺方丈,负起了修复乌龙寺任务。
遍能法师的舍利塔
乌龙寺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破坏,遍能老法师多方奔走,筹集资金,经过数年努力,乌尤寺渐复旧观。一九八八年,遍能老法师高龄八十三岁,受宗教部门安排,担任成都新都县宝光寺方丈,同时仍担任乌龙寺方丈。他为法忘身,为两处大寺院奉献身力。一九九二年,老法师为提高出家人素质,培育僧材,在宝光寺设立了四川省佛学院。他亲执教鞭,诲人不倦,受到全院师生敬重。
遍能老法师晚年,除担任两大寺院方丈外,还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对于四川的佛教事业有著相当的贡献。他不遗余力地培养佛教僧材,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捐资百万元改建江上大桥,捐资十万圆兴办幼儿园,会同宽霖法师等创立四川佛教慈善功德会,募化专款,帮助贫困失学儿童。
遍能老法师于一九九六年罹病,医治罔效,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四日,在乌龙寺丈室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二岁,僧腊七十七夏,七日荼毗,获舍利极夥。遍能老法师一生重视僧侣教育,他青年时代初任汉藏教理院教务主任,继在峨嵋山为僧尼二众建佛学院,晚年任宝光寺方丈时,在宝光寺创办四川佛学院,春风化雨,桃李遍及省内。老和尚辞世后,他的弟子于哀思之余,赋五言古诗悼念之。诗曰∶
遍能老法师,世称僧品高;垂髫入乌尤,童年著僧袍。
学文赵瑶老,下笔闪金豪!勤读圣贤书,言行非俗曹。
壮年游北京,俱舍论专精;兼精唯识教,列足太虚门。
不但通内典,而且究五明;勤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
汉藏教理院,教务长有名;继在峨嵋山,两所佛院兴。
晚主宝光寺,省佛学院成;中级高级班,培育青年僧。
夙夜常关照,院风遐迩闻!总结遍能老,两点最殊胜。
一是有正见,破非常显真;唯识般若学,长列入课程。
二是有慧眼,举贤恒认能;仲容与思鹏,巴中农村人。
敦聘为教师,始终尊而亲;末法万年中,众生少上根。
遍老才德美,真算一高僧;可惜天无情,晚年病缠身。
医院,群医无奇能;与世竟长辞,圆寂九七春。
如法火化後,舍利堆满身;但愿佛加被,乘愿再来临。
重擂正法鼓,高悬般若灯;佛法轮常转,度群出迷津。
遍能法师在不遗余力推动四川佛教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寺院附近的一座大桥年久失修,不能通行,给两岸民众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遍能法师决定出资修建该桥。当时,寺院里只有几十万,尚缺百万,于是遍能法师亲自四处募化,大桥终于如期建成。
法师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曾捐资10万元,修建幼儿园。并会同宽霖法师,创办四川省慈善功德会,发动教内外捐款,救助贫困失学儿童,资助灾区和贫困山区。法师还在宝光寺设募捐点,大力宣传,为“希望工程”募捐,并派专人将募捐款送往重庆,分发到贫困山区,资助失学儿童上学。除此而外,法师自己还直接寄钱给学校,资助贫困学生。
遍能老法师一生重视僧侣教育,他青年时代初任汉藏教理院教务主任,继在峨嵋山为僧尼二众建佛学院,晚年任宝光寺方丈时,于年在宝光寺创办了四川佛学院,他亲执教鞭,诲人不倦,受到全院师生敬重。
遍能法师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教育家,他对小乘法相《俱舍论》极有研究,教学中专讲授《俱舍论》,人们称颂为“俱舍专家”。他对古文学颇有造诣,诗歌、对联独具一格,著有《乌龙寺楹联集释》、《凌云、乌龙寺史略》等书。同时他还是擅长书法,其楷书流露出清逸、稳重、大方、诚实的精神,人们以能求到他的墨宝为荣。
乌尤寺乌尤寺位于四川乐山市东岸,与凌云山(乐山大佛)并列,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时改今名。寺建于乌尤山上。乌尤山又称离堆,又名青衣山,位于乐山市东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铜河(即岷江)汇流处。寺中有尔雅台,传为汉犍为郡郭舍人注释《尔雅》处,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径5米,为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寺中还有罗汉堂等许多楼台殿宇,绿瓦红墙,掩映其间,景色佳丽。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谖抱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乌尤寺位於四川省乐山东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顶。乌尤寺的开山祖师是唐代僧人惠净,禅师结茅山中,十年不下山。现后山顶建有结
茅亭,亭壁上刻着“唐惠净上人结茅处”八字,遍能和尚撰联:“竹杖绳床开胜境,莲花贝叶悟禅机。”唐代诗人岑参任嘉州刺史时,曾上山参拜惠净大和尚,并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有“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之句。这说明岑参访惠净上人时,寺已建成。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宋朝年代改名乌尤寺。寺内建筑结构森严,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乌尤山头,现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观音殿、罗汉堂等。由前殿西行还有怡亭和尔雅台等胜迹。尔雅台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在乌尤山注释《尔雅》的地方。寺之周围竹木扶疏,楼阁亭台错落其间,更显得格外清幽。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乌尤山四面环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叠。据《史记》、《汉书》记载,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开凿江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之成为水中孤岛,也称之为青衣别岛。现山上有“离堆”石碑,离堆即离岸之意,
乌尤寺的清代“护像”碑
唐长寿
护像碑 唐长寿摄
乌尤寺弥勒殿外石碑中,有一块《乐山县知事曾示》碑,碑文如下:“神像庄严,人民崇拜。无知之辈,胆敢毁坏。示谕禁止,一体炯戒。谕尔僧众,保护勿懈。倘有不遵,指明所在。拿案究办,决不宽贷。”大意是:乐山县曾知事布告——乌尤寺各殿堂佛教造像庄严,老百姓都顶礼膜拜求得佛佑。岂料有无知愚民狗胆包天进行毁坏。本县官特此公告,无论何人,禁止毁坏佛像。尤其乌尤寺和尚更要认真保护,不得松懈。如果发现有人不遵守本县公告而毁坏佛像,和尚等人务必举报。*府定要捉拿归案,严惩不贷。此布。
碑未落年款,查民国《乐山县志》,清代姓曾的乐山县知事只有一人,任职于光绪年间(公元—年)。故此碑所禁之毁坏佛像事也当发生在年至年的33年之中。而光绪年间,经李兰起义潼川兵入驻后,乌尤寺寺庙损毁严重,佛像并不多。主要的就是面然铜像、西方三圣铁像等。像本不多,若再毁坏,庙还像庙?“护像”碑或因此而立。
光绪之后,到上世纪初,朗清任住持时,乌尤寺始建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度接任住持20余年,新建弥陀殿塑了5米高的阿弥陀佛像;又从杭州运来香樟木雕刻华严三圣供奉在大雄殿中,成为乌尤寺佛像之最。故赵熙评价道:“乌尤本窭(jù)寺,自是耽耽大刹也。”年,井研民间艺人王瑞卿在罗汉堂内又塑了一尊济公像,为乌尤寺增色不少。
然而,年11月12日,乐山城内的一群“革命群众”(并非“无知之辈”)数十人以“破四旧”为名冲进乌尤寺,手持棍棒将罗汉堂的五百罗汉塑像及济公塑像、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塑像全部捣毁,面然铜像被拦腰斩断,成为乌尤寺近百年来最大一次劫难。对这一次“乌尤劫难”,刘学文在《遍能法师传》中有生动的记载,但他说成“乐山一中的百余名红卫兵带领一街四街的男女老少居民”所为,则与事实有一定出入。至于《乐山市市中区志·大事记》记成“年11月11日,乌尤寺四大天王殿、罗汉堂被红卫兵捣毁”,则是把捣毁佛像误为捣毁殿堂建筑了。
对这一破坏行为,当时也有另外一派“革命群众”在乐山城内贴出《破坏文物古迹,罪责难逃》的大字报公开批评。其后,乐山县公安局在乌尤寺举办小偷学习班,把本可修复的罗汉像等叫小偷们全部倒进岷江河中,来了个彻底扫除。而那段时间,《乐山县知事曾示》碑就立在罗汉堂外,“革命群众”视而不见也。
乌尤寺今昔
在万里长江上游的峨嵋山麓,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之处,有一座开发较早的城市——乐山市。它在公元前六世纪为蜀王的治所,西汉称南安、平羌,北周名嘉州,宋以后名嘉定,清康熙十二年始更名乐山。
乐山对岸的碧波激流之上,并肩峙立两座凝丹叠翠的小山,一座名凌云山,山上有盛唐建立的凌云寺,并以寺前临江就山开凿的乐山大佛而闻名于世;另一座名乌尤山,山中乌尤寺(原名正觉寺)亦创建于盛唐。大历二年()僧惠净结庐其巅,“唯绳床竹杖而已,恒持《莲花经》,十年不下山”。岑参时任嘉州刺史,有《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云:“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嵋正向当。”可见唐大历以前,乌尤山中的寺宇已有一定规模和相当的社会影响了。
乌尤山,沫水西来,山当其冲,大江汇之,一蠡孤秀。其地古称离堆,晋代名雷塠,唐代名垒坻,宋代名青衣山。又因乌尤山横看状似犀牛,亦称乌牛山,宋*庭坚始更今名。
乘船顺岷江而下,乌尤山又很像一座云树插天、浓绿滴翠的宝塔,绝壁上刻有明人书写的高4米、宽3米的“南无阿弥陀佛”、“中流砥柱”几个大字。左岸乌尤山顶万绿丛中崇阁巍峨、佛殿高起;右岸云树深处峨嵋峰峦峥嵘,起伏逶迤。三江之水汇于乌尤山下,惊涛拍浪直奔东海。
宋代,乌尤山中的乌尤寺已成规模宏备的大刹。宋宁宗时著名诗人张方题乌尤寺诗云:“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上碧霄;故与凌云分半座,僧窗假寐见金焦。”
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寺遭兵燹。明代景泰、成化年间(~),先后重建。明末清兵入川时乌尤寺又一次毁坏殆尽。清康熙三十八年(),寺僧集资重建寺宇。咸丰时,川南掀起农民反清起义运动,清王朝调兵围剿,潼川兵勇驻扎寺中,乌尤寺再遭浩劫,二廊四壁,倾圮一空。到同治年间,峨嵋山洗象池高僧东成、朗清到寺相继住持,始渐复旧观。光绪中,重建如来殿、天王殿。宣统元年,扩建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
民国七年(),传度法师任住持。他不但精研佛学,对建筑、经济、地理、文学、书法等均有相当造诣。他以农禅并重的原则治理寺庙,不遗余力地培育僧才,仅十余年间,就新建了弥陀殿、藏经楼、观音殿、普同塔、青衣精舍、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宇。传度的文章道德深得川人的敬信。赵熙在所撰《传度大师塔铭》中说:“和尚自奉薄,持佛号谨,生平不伤一生,于人尤弘济,遇事必任其劳。刘氏两*,夹江约战,和尚往返劝勿开炮,全城得安,人人悲泪……竟其身瘁所应尽……。”
乌尤寺的殿宇亭阁,大都集中建筑在山巅,依山取势,布局停匀;结构严谨,幽雅内閟,与一般寺院建筑结构相比,有其独特的风貌。从乌尤古渡下船踏上登山石级直至山顶乌尤寺山门,道旁石壁、翠竹、亭台错落其间。进入城堡似的山门,穿过天王殿,弥陀宝殿倚崖壁而立,殿内一丈六尺高的弥陀金身为宋代铁铸像,高大庄严,为寺中之最。过弥陀殿道路平坦,石壁间花草宜人,墙上嵌有古人吟咏的石刻。前行数十米,有丹色飞檐城楼,拱门有太虚法师所书一联云:
阶循鸟道侵红藓,寺隐乌尤傍绿天。
过城楼,视野豁然开阔,寺院主要殿宇以它独具的风格展现眼前。
弥勒殿、大雄殿、如来殿(藏经楼)成东西走向三进前后排列,并与南北客堂、观堂、禅堂、丈室、观音殿毗连成一整体。
大雄殿为单檐式建筑,檐下排列着双人合抱的楠木柱,门窗雕刻的花卉构图大方,工艺精湛。高雅的宫灯,绚丽的堂帐,殿外配以八角双檐的钟鼓二亭,整个大雄殿显得雄伟庄严。殿内所奉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像高4米,衣纹潇洒自如,神态慈悲庄严,均系香樟木精雕而成。佛龛后是宋代铁铸西方三圣像。
大雄殿后为如来殿,原名无量殿,清初重建时更名。殿为双檐式古建筑,内供奉五如来像及二十四诸天神像,均为清初遗物。此殿门窗桷花雕刻玲珑剔透,特别是撑枋上所雕刻的凌云、乌尤胜景,其间山水林木、寺宇梵宫、舟船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体现了清初雕刻的艺术风格。楼上为藏经之处。由于乌尤寺近百年来注重佛教学术研究,所珍藏佛学典籍至为丰富,除《频伽藏》、日本《续藏经》以外,还有很多佛学典籍。
乌尤寺殿宇以外的其它建筑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院落小巧,陈设古朴;色调凝重,古色古香。园中曲径回廊,花木扶疏,环境十分清幽。乌尤山顶平坦开阔,僧人尽数十年的心血,培植奇花异草,使之四季宜人;梅林桂树,幽香四溢,有“高山花园”之称。登上园中景云亭,乐山城景尽收眼底,三水环城奔腾而下,汇聚山脚。西望峨嵋群峰争秀,四时景色,千姿百态,天然图画,令人陶醉。
千百年来,乌尤山寺留下历代文人学士许多名篇佳句的题壁刻石,使乌尤山寺享有行一步读一诗的美誉,如汉之郭舍人,唐之岑参,宋之王十朋、张方,明之魏翰、袁子证,清之王士祯,以及近代著名学者胡孝博、赵香宗、骆公骕、陈石遗,当代马一浮、熊十力,画家徐悲鸿、*宾鸿、张善子等,在此或注经,或讲学,妙笔丹青,为古刹增辉不少。
近几年来,国家昌盛,宗门有幸,乌尤寺更有了可喜的变化。在僧人自己管理寺庙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但全寺道路和殿宇修葺一新,并重建了“文革”中拆毁了的五百罗汉堂。去年,又开办了僧伽培训班,设有佛学、语文、*治、历史、外语、书法等课程,培养造就担荷如来家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佛教人才。
作者:刘学文来源:法音
乌尤寺楹联中的大智慧,你悟懂了多少?乐山大佛景区
寺院是出家僧众修行之所,多藏于名山幽林之中,宁静清幽,禅意无限。很多人每去寺院身心都得到净化,尤其喜欢门前的楹联,短短几行字蕴含许多人生智慧,细细琢磨,回味无穷。
恰巧在乌尤寺,同样有一些楹联耐人寻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吧~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为唐代至德、乾元年间僧人惠净所创建。现存天王殿、弥陀殿、大雄殿、观音殿、乌尤殿等庙宇多为清代所建,重重殿宇,依山取势,配以亭、台、楼、阁,形成别具特色的寺宇园林建筑。寺中供奉的唐代青铜铸造观世音菩萨在此所示现的愤怒金刚乌尤菩萨圣像,甚为罕见,寺名亦由此而得。
化城
连天水远青三汇,匝地阴浓绿四围。
一千年前髑髅君,自山门移封于此,灵山法食,亘古相招,惟尔有情,依然同穴,*兮识不(否)。辛酉夏传度铭
青衣别岛·乌尤寺
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
古寺却回秦沫水,慈云常护汉青衣。(甲子岁长至节资州郭灿子南氏题)
弥陀宝殿
读班固之书此外无离堆一岛秋光合唤秦时明月
是弥陀所在从新开宝刹十方檀越各存心上菩提
青衣亭
小住江心绿玉堆,频来佛畔清香满。峻岭回湍
孤峯卓立
阶循鸟道侵红藓,寺隐乌尤傍绿天。
正觉禅林
地当迦叶佛时早见青衣开化,寺与涐眉山对西看明月高秋。
大雄殿
遍飞曼陀罗花唯我独尊天上地下;此即宝庄严土出门一望山虚水深。
是谁将眼孔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到此要脚跟站定方许入不二法门。
于一毫端见(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大雄包万化源法雨弘施草木昆虫沾利益,正觉超三乘表身云遍满虚空世界放光明。
天人六度云水六时宝相亦多般十二观音无正面,
峨眉一芥大渡一勺因缘当如是三千世界只秋毫。
光明照河沙岂独跨欧洲美洲澳洲非洲称大雄也者,
种智圆劫海宁惟越耶教回教孔教老教号至圣乎哉。
禅堂
心非内外中间得无所得,法离见闻知觉生即不生。
五观堂
进退雍容周礼在是,香饭饱满上方得来。
方丈
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
宝相重开
天龙八部大欢喜,昼夜六时恒吉祥。
结茅亭
竹杖绳床开胜境,莲花贝叶悟禅机。
照观大方丈升座乐山千年凌云古寺震后重光
11月21日,“乐山凌云寺重光暨照观法师荣膺凌云寺方丈、乌尤寺晋院升座法会”在四川乐山凌云寺、乌尤寺举行。这标志着有着年的千年名寺凌云寺经历“5·12”汶川大地震的劫难后再现昔日光彩。图为乐山凌云寺重光法会现场。中新社发刘忠俊摄
1/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乐山岁月《复性书院讲录卷一》和马一浮旧照
年9月,蜚声全国的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以一袭布衣出现在乌尤山中,此时,离“8·19”那场惨绝人寰的乐山大轰炸仅仅过去20多天。从年9月到年5月,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这名国学老人携当时声望颇高的哲学家熊十力、学者谢无量、史学家钱穆等人先后在乌尤山、麻浩河边开办复性书院,建起濠上草堂,经历了讲学、罢讲、刻书的难忘乐山岁月。
马一浮和复性书院,之于今天的乐山,意义非比寻常。如今,76年的光阴转瞬即过,麻浩河水依旧在千年古刹下缓缓流过,濠上草堂外古树参天,曾经的复性书院旧地,早已不闻大师们的圣言教诲,唯有夏日的知了,仿佛还和当年一样,用嘶哑的嗓音转述着彼时的故事。
三封通信牵出一段情
《复性书院讲录卷一》,是乐山收藏人张旭东早年收藏到的一本刻印自复性书院的讲录本。为了查清该版本的来由以及历史背景,在辗转多人之后,张旭东和远在安徽合肥的丁敬涵取得了联系。
丁敬涵,马一浮的弥甥女。由于马一浮青年丧偶,孤身一人,所以一直和丁敬涵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丁敬涵自小生活在马一浮身边,受其影响很大。抗战时期,丁敬涵的祖母去世,祖父不愿离开故乡,让马一浮带着丁敬涵兄妹以及父母,由杭州经桐庐、开化到江西泰和、广西桂林、宜山,最后到达乐山。马一浮和复性书院的乐山往事,对于丁敬涵而言,可谓“全程目睹”。
从年8月,到年10月,就复性书院创办的缘由、讲录卷的刻印、复性书院合影照等问题,丁敬涵与张旭东有过三次通信。在长达13页的回信中,丁敬涵回忆起了半个多世纪前那场影响她一生的乐山往事。
根据丁敬涵撰写的《复性书院与马一浮先生》,以及和张旭东的通信,一代国学大师乐山讲学的往事清晰地浮出水面。
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因其父曾游宦四川,马一浮于四川成都出生,5岁回到故里。马一浮15岁时应县试,与鲁迅兄弟同榜,并成为榜首。年赴沪习英文,后又习德、日、法等文。在沪期间,他与谢无量、邵廉存等组织“翻译会社”,出《翻译世界》月刊,介绍外国文化。年赴美,年归国,又东渡日本。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东西方著作,还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后因“不惬于当局者所为,又自度力不足以拨乱匡俗”,于是立志为学,绝意仕进,闭户读书,博览群籍,终返而求之六经,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之说。上世纪20年代,马一浮蜚声学术界。
年,抗日战火下,马一浮欲“存绝学于末运、扶仁道于衰微”,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礼聘,到浙大讲学。此时,马一浮在渝友人和学生,如熊十力、寿毅成、张立民等,想进一步扩大讲学范围,拟为先生设一专门讲学之所。为了有别于当时的学校,仿先儒自由讲学之制,定为书院。“自诚明为之性,今之为学者皆囿于习而不知有性”,马一浮遂将书院命名为“复性书院”。
在经过多方考察选址之后,山清水秀文风浓郁的乐山乌尤山成为马一浮眼中的一处佳地。然而,原定于年8月1日开讲的复性书院,却因为战时交通不便学生很难及时赶到,再加上8月19日那场令人发指的大轰炸,“全城大半成为焦土,书院同仁寓屋皆塌,熊十力先生且伤足,”直到9月17日,复性书院才在乌尤山上正式开讲。
老照片里的国学老人
随同信件一起交到张旭东手里的,还有丁敬涵赠送给他的马一浮旧照。其中包括马一浮在濠上草堂书斋内提笔书写的照片、拄杖肖像照,以及复性书院师生、家属和工作人员的合影。
在这三张旧照中,尽管书斋内的那张相对模糊,但头戴圆顶帽,手持毛笔书写的马一浮让人感怀不已。据丁敬涵透露,照片是由师生们偷拍的,在马一浮存照并不多的今天,这张稍显模糊的旧照是那么珍贵。而在那张合影中,除了马一浮、丁敬涵,亦有王星贤和其子女,书院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拍摄时间为年4月10日,马一浮60岁寿辰。”丁敬涵在上面这样注释。
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在《乌尤寺的复性书院》中这样记述:马一浮初到乐山是住在城内珠市塘(今作洙泗塘),书院成立选定乌尤寺为院址后,马一浮便迁住于乌尤寺内尔雅台楼上。其后,马一浮在乌尤山北麓麻浩河畔新建五间平房,以竹篱为墙,作为他一家人的居所。取庄子“濠上辩论”之意,自名为“濠上草堂”并自题了“濠上草堂”四字门牌挂在围墙门上。年,复性书院迁到了濠上草堂继续办学。
如今,依傍着麻浩河水的濠上草堂已是残砖断垣,曾经书院的布局隐约可见。后人在围墙外写就的“濠上草堂”四字清楚地告诉来人,这里,曾经是一代国学大师的栖居之地。
『讲录卷』上的授业传道
张旭东藏书《复性书院讲录卷一》为线装本,分“开讲日示诸生”、“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四部分。在“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部分,又分为四书类、孝经类、诗类、尚书类、三礼类、乐类、易类、春秋类、小学类、群经总义类、子部儒家类等类别。刻印版的“讲录卷”上,墨色清晰,字迹工整,展开每页左下角还印有“复性书院业刊”字样。
实际上,《复性书院讲录卷》共有六卷,涉及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诗教、礼教等。据丁敬涵回忆,书院主讲为马一浮,在筹建时曾提出要设立玄学、义学、禅学三讲座,后来也曾聘请了诗教、哲学、三礼等专门讲座。书院先后发聘书聘为讲座的有赵尧生、谢无量、叶左文、梁漱溟、钟钟山、张真如、*离明等;在院的讲座是熊十力;讲友有贺昌群、沈敬仲;而常讲的则有张立民、刘公纯、王星贤等人。
“由于斋舍狭窄,经费不足,不能多容,且文理欠通、根底浅薄者居多,入选者甚少。”丁敬涵回忆,肄业生只录取近30人,加上参学、执事、刻字工人、院役在内,书院总共只有60余人。
书院以自由讲习与实践为主,故其讲习制度为:每周讲一个上午;每周有4个半天为学生向主讲自由请益时间。要求请益的,可预告典学,由典学安排进谒请益时间,一般每半天安排3人。请益时,由学生自由提问,主讲作引导式回答,其余时间各人可自由阅读或研讨,但要求作读书札记。
战火中的授业传道,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境。年12月,马一浮提出“刻书与讲学并重”,指出:“战后文物毁阙,求书甚难,故刊印古籍,尤为迫切需要。”其时,书院已刻有《春秋胡氏传》、《太极图说》、《先圣大训》、《朱子读书法》等26种38册。
然而世事难料,曾经踌躇满志的复性书院,却在年5月25日这一天“停止讲学”。由于经费,以及特殊时局下师生对马一浮主张的“复性”的不理解,书院在经历了一年零八个月之后,群贤毕至问道乌尤终于成为一声绝响。
此后直到年,“改复性书院为儒林图书馆,继续刻书并付印流通;复性书院改设智林图书馆编纂处,继续流通院刻诸书。”一代国学大师亲力亲为下的书院,颠沛流离,在抗战的硝烟中坚守着自己的“复性”之德。
年春,马一浮与弟子袁心粲等将书院迁往杭州西湖葛荫山庄。“回杭时,复性书院所刻板片,全部装箱运回。”如今,我们只能从存世的《复性书院讲录卷》隐约可见的“嘉定乌尤寺复性书院”刻章,缅怀马一浮与乐山的那次相遇和握手。
乌尤离堆与凌云山相对,相距米,总面积亩。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与岷江水在凌云山下汇合,至百米之外的乌尤离堆,主流顺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则从麻浩入分洪道,绕过乌尤山后在马鞍山再汇入岷江。乌尤离堆又名“乌尤山”
相传,乐山离堆为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开凿,吴致华的《四川古代史》提出:“乐山溷崖(乌尤山)即李冰所凿之离堆。”李冰率领乐山先民和秦国*队,利用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断勾连乌尤、凌云山之间低潮处的余脉,拓宽河沟,通正水道,凿掉嶙峋乱石,铲平突兀狰狞的溷崖,开凿出乐山乌尤离堆。乐山乌尤离堆的工程特点,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凌云乌尤两山之间马鞍型垭凹的地势,因地制宜除去“三江第一关”的障碍,保证了过往船只的安全。明中后期,大渡河道由南北移百米,河水冲毁了当年古嘉州城内的育贤街、文庙等地方,形成了今天的主河道,乌尤离堆的作用也日益式微。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统称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介于其中,古称青衣中峰。相传在远古时候,有青衣神在山上种桑养蚕,人们为感激其教民蚕桑,在山上供奉青衣神。汉代班固以为山下有石室“玉女房”,是青衣神居住的地方。乌尤寺门联:“海穴通潮玉女房”,意谓与洞庭和包山相通。乌尤山又名“离堆”,是两千多年前蜀守李冰的治水业绩之一。据《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正当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汇流处,沫水自西而来,惊涛拍岸,水脉漂疾。为了分洪减煞水势,通正水道,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连接处开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便使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也有人称为“青衣别岛”,并与普陀山相提并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见一叶而知深秋
乐山即将迎来最美的时间
整个下半年的美景
都让人美的挪不开眼睛
▼▼▼
11月至12月
是银杏树集中落叶的时期
大家期待已久的银杏美景
出现在乐山的大街小巷
也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或者在某条陌生的街道
美不胜收的银杏与你不期而遇
嘉阳·桫椤湖
此时位*阳·桫椤湖旅游景区*村井的上方米处的银杏,已经换上了金*色的新衣,一大片金灿灿的树叶,美的无话可说。
走在银杏小道上,静静的享受这一份秋意,望着一片片飘落的金*,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