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城市的命脉好像一直都是街道。
而街道的名称,有的是以地区命名,有的以景点或附近地标命名,这些名字都听得有点俗气。
但是叮咚街不然,听着名字“叮咚~”有些俏皮灵动,
这个拟声词很容易让人想到水、河流,整个叮咚街周围也见不到有规模的水域,那为什么会是这个名字呢?
“叮咚”的由来如要硬要在历史中找到痕迹,
那就要从大名鼎鼎的山谷先生(*庭坚,著名诗人)开始。
叮咚街命名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一、*山谷更名方响洞
大约一千年前此处为全城主峰高标山脚(今老霄顶),山脚有一洞,洞中有积水,洞壁渗水下落叮咚作响,滴水之声在洞中余音绕梁犹如天籁。
山谷先生听到这天籁,作为诗人怎能就此罢过,于是诗兴大发为其更名。
二、大批文人到访方响洞
*山谷将丁东水更名为方响后,便有了大批文人墨客慕诗而来,
并都在此留下佳作,为世人展现叮咚井的美妙之声。
*山谷作诗百年后,中年陆游任乐山长官,读了诗来听方响洞,道:
后来,任成都市长范大成游高标山听方向洞;王渔阳(王士祯)游嘉定,都在特意去寻找那一眼泉洞。
这个地方从丁东水到方响洞再到丁东井,留下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诗文。以至于历朝历代各大文人,经过乐山都得来听一听这销*的叮咚声!
三、不惑之年郭沫若正名丁东井
在草堂寺读小学的郭沫若,与一位住在丁东街的同学交谊深厚,每天放学送他回家。
回家途中经过丁东井都会听到那清冽的丁东声。
在郭沫若散文《丁东》中可以读到他对丁东井的感受,并对方响洞这一名称提出了异议,“但那样的名称,那有丁东来得动人呢?”
丁东街在郭沫若的散文中第一次出现了名字,
后来民国修订《乐山街道图》时,就已经把丁东街改成了“叮咚街”。
不得不说,方响洞,跟丁东这两个词汇来命名,可能会更有历史价值......
现在的叮咚井,就在叮咚街腹部东边,大大的凉亭跟旁边的小叶榕一起护着那一眼是否枯涸的泉洞。
那传说亘古的叮咚声,现在已经没人能享受了...
在*府的重视下,叮咚井在文庙前还留有那一亩三分地。
跑过的小孩,跟乘凉的老人,都不知道千年来*山谷跟小李白都在这留下佳作吧!
乐山文庙也是叮咚街旁的一大重要历史保护区,
虽然还没修复完成,一眼望过去也能看到其厚重的历史气息。
再往上走,就是高标山也是乐山人爱叫的老霄顶,
这三处景色在叮咚街边看来有些荒凉,可能这就是时光,抹去了太多!
叮咚街,因叮咚井而命名的老街。
现在仍然是乐山老城区的一大主干道,车来车往好不热闹。
这里跟乐山老城区的其他街道相比,显得平平无奇。
如果说硬要一些特色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路两旁的小叶榕。生长的及其茂盛,以至于枝叶都交叉到了一起,阳光都透不出来。
如果要晒太阳,建议去老公园逛逛。
公园里有特别多的能坐下来的地方,坐着晒太阳的老年人络绎不绝,拖着轮椅也得来感受这份日光。
公园长廊里扯二七十的老人,是这里最独特的风景。他们一来,基本上把所有座位都占满了,从头扯到尾。
这就是乐山人的休闲方式,简单并快乐。
顺着叮咚街往南走,街边的商铺新旧交替,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一些店铺十分老旧,比如文宝居,感觉都不属于这个年代。
叮咚街老旧的地方还不少,抬头就可以发现另一种景象。
这些流光溢彩般商铺撑着的,是一座座老旧的身躯,年迈又不失精致。
郭沫若所思慕的叮咚街学友,可能就曾住在上面的哪一间窗户里。
乐山的美食层出不穷。
在这条街能被人熟知的美食,都是老字号的名誉店了。
张三丰麻辣烫
存在了很多年的张三丰麻辣烫,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口碑,吃过的人都会觉得好吃。
(图片来源:Gail_)
四方豆腐干
三角豆腐四方豆腐,老旧的手艺,食的是历史的味道,享的是人间致味。
网络图片
豆豆豆腐脑
乐山的豆腐脑凭口味有门派之分,峨眉派、杨湾派各有千秋,豆豆豆腐脑应该也属于一种独立的门派。
网络图片
薛旺子
叮咚街附近的街道有很多这种豆花旺子店,能出名的绝对有自己的一套。
(图片来源:没头脑)
小豆海棠
这是一家网红店,基本上包揽了乐山的各种小吃,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本地人的好评。
网络图片
乐山二中
说到叮咚街美食,老二中必须得提一下。
叮咚街是一条他们必经的道路,路边的小摊是他们求学时光中最值得回忆的味道!
自古丁东的叮咚井
早已用尽了天籁
沿着叮咚街
当你走到文庙前
能回头看一眼老井
也不妄千年来文人的青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