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来看看有哪些景点吧!
海师洞修建于凌云山山巅,位于乐山大佛头部的后方左侧。海师洞洞深约10米,洞口上方刻着“海师洞”,是清朝乾隆时期四川按察使顾光旭亲手书写,笔体力道遒劲,肃然方正。洞内原本塑有海通的塑像,现已毁损。关于海师洞有一个传说,海师洞的建造发起者是海通禅师,当时正值紧锣密鼓建造佛像时,海通禅师毅然抗拒“郡吏求贿”,此义举至今被人们称道不已。
洞前有一坐像,塑造的就是海通禅师。塑像高达两米,雕塑的面容刚毅严肃且显现出一种怒意,让人看着便觉得刚正而不可侵犯,据说此塑像就是以“拒贿”传说为据,取“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壮举,他神色悲愤刚毅,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表达出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沫若堂原本是一间风格乃中西合璧的民房改造修葺而成的,位于宝灵山西北一隅。位于灵宝峰西北一隅,周边林木丰茂,景色秀丽宜人。堂子青砖黛瓦,雅致简朴,返璞归真。沫若堂的修建专门是为了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郭沫若。门前匾额之上书着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沫若堂”。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乃是著名作家马识途所撰写。
堂中庭院有一台阶,阶上伫立一座全身铜像,这便是郭沫若的铜像,有三米之高。雕像旁也矗立着一支有6.5米之高的花岗岩筑成的巨笔,笔杆上镌刻许多人物和图案,有女神、屈原以及凤凰涅槃等。巨笔直指蓝天,挺拔笔直、屹立不倒,象征着郭沫若永垂不朽的成就。沫若堂里还陈列着郭沫若毕生所著述的作品以及记录他生平的资料,对文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容错过。
乐山大佛右侧的石壁上,建有一条险峻曲折的栈道,九曲盘旋,便称作“九曲栈道”,栈道与佛像同时开凿修建,其蜿蜒曲折令人叹为观止。栈道的尽头顶端有一亭阁,其形式为长廊,栈道第一转折处的雕刻图画精雕细琢,精细非常,除此之外,栈道栈壁上还刻有亭台楼阁等建筑,这也是专家们研究唐代建筑以及雕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遗留的考察资料。
凌云栈道在年修建伊始,第二年便完结竣工,同年十月正式向大众开放,全长约米,北连大佛,南连壁津楼,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遥相呼应,一同构建成一条回环往复,曲折蜿蜒的观光游赏路线。凌云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级石阶,沿着凌云峰岩壁迂回曲折而下,直达乐山大佛的脚底。
在凌云峰与乌尤峰之间,有一溢洪河,麻浩为其河道东岸,麻浩崖墓便位于此地。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的崖壁之上,由人工凿刻的方式,凿出一个方形洞穴,然后将棺材与陪葬品都安置进去。从崖壁远处看过去,这些墓穴只不过是一个个黑黝黝的神秘山洞而已。
这种墓葬因其流行时期是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于是人们称之为东汉崖墓。东汉崖墓集中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地区的沿岸以及浅滩山谷的崖壁上,密密麻麻,数以万计。崖墓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程度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在整个乐山崖墓群中,有着代表性标志性的地位,在长约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座,墓穴密集,如同蜂房密布,极为壮观。
璧津楼乃是凌云山的又一大景观,楼阁坐落于后半山的山道之上,周边风景秀美。从璧津楼上登临而望,俯瞰一切,让游人有一种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的世外仙境。从山下仰视,却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巍峨气势。
壁津楼原本地址并不在此,原址是在乐山的城南,宋代修建落成。壁津楼的名字也很有讲究。璧字取青衣江出璧玉,津字是渡口的意思,所以称其为璧津楼,不过原址已经毁损。现在人们看到的璧津楼其实原来是祭祀川主神像的洪川庙。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