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干部入村日记4丨乐山副市长黄正富农村要坚
TUhjnbcbe - 2021/8/19 0:30:00
白癜风能根治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7月22日,全省优秀干部人才培养第四期培训班名学员结束全部学习培训任务。

与往期目光“向外”,组织学员到京津沪粤等沿海发达省市学习取经的形式不同,本期将目光“向内”聚焦到省内贫困山区,将学员分班分组分派到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高原藏区四大扶贫攻坚地区进行蹲点调研。

10天时间,学员们驻乡入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为当地扶贫攻坚“把脉问诊”。

面对大山深处的贫困,这些干部们如何作答?干部入村,蹲点调查的成效如何?

川观君对入村的学员们进行了实地跟踪采访,面对大山深处的贫困,这些学员们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林凌《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熊润频

“干部入村”第四期

点位:秦巴山区

学员:*正富(经济金融班高校专业学习阶段班长,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

驻地:南江县沙河镇上营村

身穿深灰圆领T恤、脚蹬一双*用胶鞋,说话声音中气十足,这就是*正富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做为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正富下到基层的时候也不少,可用他的话来说,“这么长时住在老乡家里通吃同住,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这次递进培养班体验式教学阶段,*正富入驻南江县上营村,10天蹲点调研,*正富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过。

“这次蹲点调研让我进一步深刻认识了省情、社情、民情;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正富谈体验式教学带来的“三情”

坚持产业化走上脱贫路

弯弯曲曲的山路,车再也开不进去,*正富选择了步行。五郎村海拔已经超过了米,全村户中,贫困户占到了1/5。

3社的苏映明老人已经77岁了,在当地,他被人称为“老愚公”,家里所种的田地很多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垦荒出来的。

在五郎村的走访,让*正富深切地了解民生之艰。

李国成在五郎村成立了养兔合作社,可是糟糕的路况和村民的意识却让他犯了难。路不好,运送饲料几位不方便;想走“合作社+农户”的道路,可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村民却瞻前顾后,不敢试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化村民思想观念、走产业化之路,在*正富看来,农村要脱贫致富就必须坚持产业发展,坚持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养殖:南江*羊

特色养殖:巴山土鸡

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特色种植业农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调研报告摘登

一、存在问题

从沙河镇特别是上营村发展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潜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的基础薄弱,总体水平不高。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多处于山高谷深之地,地质灾害点多,暴雨洪灾频发,一旦*策力度减弱、因病因灾就存在返贫的可能;绝对贫困户尽管占比不大,但贫困人口数量大,四川多万贫困人口,南江一个县就占7万多人;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严重缺乏;还有超过1万人由于病残、智障、缺劳和五保户依赖*府的低保、救济和补贴。从南江县、沙河镇、上营村三个层面的数据分析,需要由*府兜底的绝对贫困户约占5%左右。

二是区域间差距大、区域内不平衡。

三是农村家庭成员间长期分离,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历史原因形成的物质短缺,今天面临的贫富差距,部分朝夕相处的家族宗亲和乡邻又因利益和心胸狭隘不相往来,缺乏团结互助、互敬友爱的精神,亲情分离的孤独,家庭温暖的缺失,感情生活贫乏带来的生活环境枯燥、生活质量不高,随着全面小康的到来将越来越突出。

四是农村壮劳力缺乏,呈现空心化趋势。仅上营村举家外出打工的就有户人,分别占全村户数和人数的36.9%和29.7%。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在外结婚生子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巳很难再回到家乡安居乐业。

二、思考和建议

秦巴山区作为连片贫困地区,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在扶贫开发的条件上和基础上差异很大,要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和不同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精准识别、精准确定、精准施策、精准脱贫贯穿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

从巴中市南江县的情况看,要继续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巴山新居建设这几个扶贫重点,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子女上学、看病就医、行路饮水、广电通讯等民生难题,让全面小康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群众感受到,让仍处于贫困的人们看到发展的希望,具有增收致富的条件,充满脱贫奔康的信心。

对于由*府兜底的鳏寡孤独的五保户、精神病和智障人员家庭、失劳家庭,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各项扶持优惠*策,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他们的低保水平,让他们享受发展成果,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民情日记”摘登

年7月6日

早上七点半,村支书带着我去上营村最偏远、山最高、贫困面最大的六社调研。晚上在房间整理民情日记,回顾驻村几天的情况,现在剩下的贫困户没有脱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鳏寡孤独家庭,有的是家里的基础差、欠帐多,有的是家里缺乏劳动力失去脱贫的基本能力,有的是家有残疾人和生病开支大,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从*策层面已有分类解决的措施。

调研中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精神贫困的问题,亲情分离的孤独,家庭温暖的不足,由于劳动力缺乏带来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感情贫乏带来的生活环境枯燥的问题怎么解决,值得下一步在扶贫开发中深入思考和研究。

年7月7日

上午八点请村社干部进行了第三次正式座谈。

座谈中大家谈到,现在的问题是4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和举家外迁,土地的节约集约化经营存在困难,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提升压力大;二是村里的五保户、病残户由于缺乏劳动力,失去了致富增收的基本条件,完全需要*府救济;三是可是之间差异较大,4社位于阴山边,土质差、人均土地少,6社因山高缺水,土地旱、产量低,1~2社户与户之间收入差距大、不平衡;四是部分村民心胸狭隘,怕别人比自家过得好,哪怕是同宗兄弟亲戚,相互信任缺失,怎么教育引导村民团结互助、怎么发扬传统文化遵老爱幼,是在农村家庭人员长期分离的情况下扶贫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年7月8日

今天是到上营村驻点第五天,按计划到最后两个村(组)走访贫困户和调研产业发展。

我们先来到一社村民杨建月家,她已69岁,老伴去世多年,大儿子因病住院,二儿子很年轻就去世,去年县和镇给予经济补助2.7万元修建房,但老人不听村社干部的好言劝阻,坚持建了平米的砖瓦房,还建了30平米的猪圏,至今人未住进新房,还欠款近10万元。摆谈中我心情很沉重的问她;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房、欠款怎么还?我也请教同行的何主任:为什么同意她建这么大的房、因建房欠这么多债何时能脱贫?

从一社走到二社,我们来到二社较困难的贫困熊登云家,他和老伴陈太英都已超过60岁,体弱多病的91岁老父需要照顾,熊登云又因早年骨拆致残,无力做农活和外出打工,家里重活和2亩地都靠陈太英完成,除了解决温饱外,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看着这类的贫困户,家里失去了劳动创造的基本条件,该怎么走脱贫致富的路子。

关于扶贫,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评论,或私信告诉川观君。

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将为您转达!

扶贫攻坚,我们一起努力!

本文编辑:董晓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部入村日记4丨乐山副市长黄正富农村要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