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祭祖尊贤乐山文化传承不能忘
TUhjnbcbe - 2023/4/2 18:22:00
精准治疗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3670.html

祠堂,又被称作宗祠、家庙,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记录家族传统与辉煌的圣殿。当然,在子孙后辈的心目中,祠堂更多承载的是浓厚的“乡愁”。

在乐山市市中区水口镇龙窝村,一片金*的油菜花丛中,矗立着一大片高大巍峨的中式古典建筑,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氏祠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祠堂依然气宇轩昂、风采不减当年。

宋氏祠堂占地二十余亩,是由戏楼、回楼、祖堂、寝堂、横堂、穿厅组成的二进四合院。远远望去,青砖黛瓦,彰显着历史的余韵;飞檐翘角,若展翅的飞鸟,轻盈灵动。

祠堂前面,数棵高大的香樟树一字排开,犹如肃然而立的侍卫。祠堂正面是一堵斑驳的青灰色高墙,上书“宋氏宗祠”四个大字。高墙下竖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宋祠堂”的石碑,是由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府年所立。高墙左右各开了一道门,门上的对联由于风化严重已辨认不全,依稀看出“云蒸霞蔚”等字样。门框上雕刻精美,线条流畅,人物传神,只是年代久远,上面的朱砂已经脱落了不少,不复当年精妙。

进入祠堂内部,足可容纳千人的方形院坝铺着青石板,正对面就是宗堂,宗堂供奉着宋氏祖先宋元泰。据宋氏族谱记载,宋元泰元朝科举致仕,官至三品监察御史,元乱时率嗣入川;其后人宋仕进选定龙窝子(今龙窝村一带)定居,逐渐发展壮大,于明末清初之际修建宋氏宗祠,“继承前人美德教导,使族人和睦团结,明礼仪向往正道,张真理弘扬正气”。祠堂历经3次大建造,耗时一百多年,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年)修建完工。

宗堂正面是一方拜台,拜台四周的红石栏杆上安放着大象、狮子等瑞兽石雕,由于近年来祠堂少有人迹,石雕上已覆满青苔。

炮台正对面是由20根粗大的圆柱撑起来的万年台,也称戏楼;台后侧有化妆楼、鼓乐楼,与戏楼形成凸字形布局。台脊二龙绕顶,檐牙高啄,蔚为壮观。

万年台两侧为南北回楼,正好将青石院坝环抱其中;回楼栏杆均以精美镂刻雕花装饰,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宗堂后面也是一个四合院,原为望龙庙,除“四旧”时把里面供奉的菩萨全部毁掉,院子显得空旷幽静。穿堂里摆放了一些或圆形或方形的石桌,废弃的厨房里数口闲置的大灶,无不昭显着昔日的繁华盛景。据说院子里曾经有两株百年桂花树,金秋时节,丹桂盛开,香飘十里。不过现在百年桂花树已不见踪迹,后人又在原来的位置栽下了新的桂花树。

年10月,宋氏祠堂举行盛大的秋季祭祖典礼,来自西昌、雅安、崇州及乐山周边地区的宋氏后裔齐聚一堂,祭祀先祖,以慰乡愁。

听当地老人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祠堂一度用来做粮库,后又改办小学、初中,龙窝甚至水口、罗汉的学子都在龙窝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最盛时在读学生有几百人,龙窝村很多五六十岁的人都在祠堂里上过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府出资在罗汉场修建了新的学校,龙窝小学才停止办学。

每一座祠堂的背后,都凝聚着世代后裔浓烈的家族情感,进而积淀为一种文化,薪火相传,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龙窝宋氏祠堂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不仅是宋氏族人的根,更是水口镇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推荐阅读“云”游乐山精彩系列

美食寻味专线/登高醉氧专线

火锅江湖专线/诗意山水专线

无所不烫的麻辣烫/鲜香浓郁的羊肉汤

爽口嫩滑的荤豆花/浑身是宝的老鸭汤

老霄顶/老街巷

古城墙/乐山文庙

内容编撰/高嘉穗

责任编辑/胡威

内容来源/微嘉州

1
查看完整版本: 祭祖尊贤乐山文化传承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