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海洋文化和丝路古港
TUhjnbcbe - 2023/4/4 22:24:00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pf.39.net/bdfzj/140103/4321506.html

文:王海文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据独特的位置,并与大陆文明一起书写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美华章。海上丝绸之路恰似华章中的名篇锦段,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着墨回响,荡气回肠。追寻丝路足迹、探寻海洋文化对于21世纪的中国,对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东西方海洋文化观

在人类世界里,文化既是人类前行的足迹,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文明伊始,人类栖息依赖的陆地与海洋即被纳入到文化世界的实践与思维中,并且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积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别具一格的文化归属、文化观念和文化性格。

《论语·雍也篇》中有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对于人的性格养成、品性修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言之,山水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外在因素及条件与人的发展,乃至民族文化的生成、定性有着莫大的联系。对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地理背景,指出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为生;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最初发动在英国,也是一个靠商业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地理环境固然对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理解文化、海洋文化,更重要的恐怕还得在人类实践的视域下以及逐步形成并演变的文化系统中去思考探寻。生活繁衍在大陆国家的中华民族同样拥有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它是在长期海洋开发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人—海”关系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只不过与西方相比,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化有着自身别样的特色和发展轨迹,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海洋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华海洋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要实现协调统一,人对天有敬畏之心,人与天有合一之心,表现在“人—海”关系上,即是要敬畏海洋,顺应海洋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海洋的相生相应。从石器时代远古中华先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创造出独特的区域性海洋文化,到随着生产力进步,中华海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所涉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其整个流变演进过程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因而描绘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虔诚了解海洋、敬畏开发海洋、和平利用海洋等实践活动的和谐画卷。

“仁爱”的价值观是中华海洋文化观巩固延续的另外一个重要基础。儒家学说中的“仁”所体现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深刻影响着中华海洋文化实践。它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亲善关系使中华海洋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交融性和平和性。“仁爱”价值观不仅指引、教化普通民众在海洋实践中的行为,流传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同时也影响着历朝历代的对海*策。

中华“和”文化乃是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仁爱”价值观以及诸多中华传统优秀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重要文化思想,它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特征的集中概括和反映。“和”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和谐、和而不同成为中华海洋文化以和平、和谐、平等相处为主旋律和核心观念。历史上中日交往中的鉴真、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以及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等等仁人志士,他们的行为生动诠释了中华“和”文化的要义和真谛,成为中华海洋文化史话中的传世佳话。

如此看来,中华海洋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然而要深入理解中华海洋文化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及蕴含其中的风骨与意蕴,除了传统文化观的影响外,生产方式的时代变迁显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及农耕文明,商业落后,缺乏海洋战略意识,海洋文化在“和”文化的引领下呈现内敛特征。虽然曾经拥有睥睨世界的海上实力,但是始终不具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地理大发现以及世界市场不断开拓时期,西方海洋文化中的侵略性与扩张性在资本的作用下暴露无遗,彻底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这种状况不能完全由西方的商业社会文化、市民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英雄主义做解释,却可以作为西方海洋文化特点的必要补充。

总而言之,东西方海洋文化观存在诸多差异。在“人—海”关系方面,前者视二者为一体,敬畏共生,后者却视其为通道与平台,占有征服;在海洋生产力发展方面,前者和平开发利用,后者却因资本冲动而更具攻击性和侵略性,从而形成了东方和谐海洋文化观与西方霸权海洋文化观的鲜明对比,由此也使东西方海洋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描绘出跌宕起伏、共融共存的世界海洋文化图景。

年10月17日至26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金身第一次巡游澳门,妈祖信仰已成为两岸四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妈祖

若欲深入中华海洋文化的就里,就必须了解妈祖以及妈祖文化。妈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突出代表和精神化身,她集人、神、信仰信俗于一身,形成了有着广泛信众和影响的妈祖文化,在中华海洋文化中占据独树一帜的位置,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妈祖信仰始于北宋时期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史籍记载,确有妈祖其人。在妈祖“升化”前,她好诵经礼佛,以巫为业,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识水性,常救助遇难船只。妈祖的行为,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仁爱”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善与爱的关系,因此受到乡民的爱戴。而在她“升化”后,乡人感颂不已,以为神,立祠祀之,尊为神女。

由人到神,反映了人们对妈祖行为和精神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肯定和传承。将妈祖奉为海神,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无助、无力和对自然敬畏情况下的心灵慰籍,是“天人合一”观念指引下人们对“人—海”关系的美好希冀,追求人神感应并实现人与海的和谐共存,从而能够保佑航海安全、生活富足安康。这与希腊神话中纯粹臆造的性格桀骜不驯、生性好斗、不满足于所拥有权力的海神波塞冬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信仰角度看,作为汉族民间信仰,妈祖信仰形成后兴盛不绝,既是宋元时期后中国沿海航海活动和对外贸易开展的需要,又因妈祖信仰常因缘际会,帮助朝廷平定动乱或开辟疆土,彰显了妈祖的功绩,从而强化了民众及朝廷对妈祖崇拜的重视和扶持。妈祖信仰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多年。如今妈祖信仰已伸延到海峡两岸及五大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了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盛况,其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未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以妈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和传播。

从宗教角度看,妈祖信仰作为宗教体系,具有自成系统的观念信仰体系、自悟其境的修行体系、自我统整的礼仪体系以及信仰结合的组织体系。其浓厚的道教色彩,与宋代崇奉道教密切相关。及至元代,出于统治及漕运海运保泰的需要,佛教被推崇至极,对妈祖也崇奉有加,从而促进了妈祖与佛教的结合。清光绪年间,《天后圣母幽明普度真经》在宣传儒家道德规范的同时,反映了妈祖与儒学的相互结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可见,妈祖信仰有着兼容并蓄的特色,不仅吸收了儒释道文化中的精华,而且突破了传统宗教分立的形式框架,成为一种较符合民情需求、以生活实用为主的方式存在,对中华宗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经济角度看,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与妈祖信仰密不可分。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而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直接关联。如今妈祖信仰是台湾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及至现当代,妈祖信仰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方面颇显生机,如运用妈祖文化品牌,促进妈祖文化资源开发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妈祖信仰将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自身更多的价值和功能,使文化传播的空间愈加广阔,传播传承的动力愈加强劲。

从科技角度看,妈祖信仰在科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面同样有其独特的地位。汉族民间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同时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祈愿妈祖佑护该船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舰模型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数据。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汉族民间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所以许多妈祖庙内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多只。图为山东长岛庙岛妈祖庙显应宫。

当然,妈祖信仰所涉方面远不止如此。恰是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在妈祖崇拜及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光芒耀眼、流芳后世的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都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也与妈祖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官方统治者、士大夫阶层,航海通商者,海外华侨信众,普通民间信众等妈祖文化不自觉传播主体,以及现当代妈祖文化自觉和职业传播主体,他们将妈祖文化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由国内向海外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概括起来,妈祖文化包含着从妈祖信仰到从信仰而产生的一系列派生文化和派生文明,如海*文化、船*文化、海丝文化、航海文化、造船文化、林氏宗族文化、郑和航线文化等,具体涉及如妈祖服、妈祖面、妈祖祭典、船上供妈祖神像、启航前的祭祀,造船厂供妈祖、供船模、水族朝圣供品、传说等环节和方面,且覆盖领域广泛,如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华侨史、中外关系史等。年9月,妈祖信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诞生成长于福建莆田且经历由人到神转变的妈祖以及此后千余年传承积淀形成的妈祖文化始终浸润并滋养于中华文化与文明博大、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中。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瑰丽奇葩,其开枝散叶已成为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以“仁、义、勇、和”为精神核心,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并生动诠释了东方海洋文化观的精髓。她所倡导的扬善抑恶、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妈祖文化在长期海洋实践中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谈海上丝路及其文化,必谈妈祖。而探究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同样不能不谈及海上丝路。海丝文化与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彼此交融、难以分割的一体文化。

追溯海上丝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转折于明清。而将海上丝路的历史与妈祖信仰和文化发展史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妈祖信仰的形成期恰是海上丝路发展的鼎盛期,反映出中华海洋实践对妈祖崇拜的客观需求。然而与海上丝路在明清转折衰落的现实不同,妈祖文化却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历史上的海上丝路是由从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以及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组成。它虽然是一条通道,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悠久的文化底蕴,它涉及港口、造船、航海术、航线、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民间的商品贸易、外贸管理体制、货物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传播、民俗信仰等众多方面,因而也形成了以上述广泛领域为指向的海丝文化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体现中华海洋文化精髓的妈祖文化也是海丝文化的重要主线、主要内容和核心灵*。她对于古代中国海上丝稠之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妈祖文化与海上丝路有着共同的发展基因,那就是文化。文化成为二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彼此交汇、相互交融的基础。作为航海者保护神的妈祖,在古代海上丝路的拓展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丝路上,每兴一座港口,妈祖庙也随之建起。元朝廷官方规定,开船之前,必须先祭拜妈祖,因此妈祖信仰随着海洋实践的繁荣在国内沿海港口城市以及丝路沿线国家落地,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在海上丝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无不留下妈祖的神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恰是通过海上丝路,这样一条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之路,妈祖信仰被传播到海内外,成为众多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百姓的共同信仰,也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如今的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联系、整合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精神纽带。它们在共同推动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由此与妈祖文化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交相辉映之势,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妈祖文化与海上丝路有着共同的发展动力,那就是贸易。海上贸易的发展成为妈祖文化传播与海上丝路拓展最强劲的推动力。与贸易相关的海上交通、沿途港口、相关人员、目标交易等无不与妈祖文化密切相连。古代中国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宋元时期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地区多达多个。从地中海西部的西班牙南部,经过地中海,非洲东部,穿过印度洋各国,到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直至中国东南沿海各地,都在海上丝绸之路所编织的海洋贸易网络之中。以福建莆田为例,它作为海上丝路庇护神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起止点之一,紧邻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的泉州,同时也是海上丝路重要商品集散地。唐宋以来,莆田拥有白湖港、江口港、宁海港、贤良港、吉了港、小屿港(即秀屿港)、太平港(即枫亭港)等著名港口,海上贸易兴旺,对外往来频繁。现保存在莆田三清殿里的“祥应庙记”碑,碑文明确记载了宋代莆田对外对内海上贸易的经过,其中也提到海神庇佑海上运输。如果说海上贸易是古代先民经海洋对外界的探索,那么妈祖文化就是探索中的灯塔以及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而贸易的繁盛所织就的网络同时也勾勒、编织出妈祖文化的世界网络。

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塑像。

再次,妈祖文化与海上丝路有着共同的发展要求,那就是交流。唐代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南方海路开始承担起中外交流主干道的历史重任。除了通过海上丝路开展的国家、民间之间的文化交流外,就海上贸易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交流活动在历史上也蔚为大观。在古代中国,海丝之路长期被视为海外各国向中国进行朝贡的外交通道。明初经过郑和下西洋等事件推动,永乐朝有46个国家由海路前来朝贡。就海上贸易货物而言,带有浓郁东方情调的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绣品、银器等出口物品以及珍珠、象牙、宝石、沉香等进口物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而且也将异域文化带到了贸易国。特别是通过贸易和人员往来,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家思想以及妈祖信仰,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通过海上丝路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海上丝路各国对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加强了文化、科技、艺术、宗教信仰的广泛交流和交融,促进了东西方海洋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是通过海上丝路,这样一条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交流之路,妈祖信仰能够更快更好地在丝路沿线、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并在交流融合中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如今妈祖文化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后,妈祖文化与海上丝路有着共同的发展结果,那就是传承。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主导海洋贸易,海上丝稠之路历经数千年而不绝,反映出其本身在东西方*治经济社会交往及传承中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明清海禁,福建大批民众为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通过分香、建庙及各种朝觐祭拜等活动在海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并推动妈祖文化圈的形成。而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推行亲仁善邻的对外*策,所到之处大都建有妈祖宫庙,大力宣扬妈祖精神,积极助推妈祖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视妈祖为精神支柱,且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妈祖宫庙作为社群活动的主要场所。妈祖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管道平台、凝聚纽带和向心推力。此外,从海上丝路的考古挖掘和遗迹遗址中,妈祖文化的光芒依旧熠熠生辉。恰是通过海上丝路,这样一条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传承之路,妈祖文化不是飘泊无依的浮萍,海上丝路也被注入了别样的精神力量,由此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丰富和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妈祖文化与海上丝路有着共同的发展期待,那就是创新。创新于妈祖文化的繁荣、于海上丝路的拓展意义均甚为重大。有着极强包容发展特质的妈祖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阐发光大,对于其他宗教的吸收融合以及强大的地域拓展能力无不说明其旺盛的创新性。而海上丝路科技文明的领先,文化先行的远见卓识同样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宋朝海上丝路达到空前繁盛就得益于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恰是通过海上丝路,这样一条助推妈祖文化走向世界的创新之路,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海洋亚洲各地的海港为节点,自由航海贸易为支柱,经济与文化交往为主流,包容了各地形态各异的海洋文化,形成和平、和谐的海洋秩序。如果把这一体系和秩序比作筋骨,那么妈祖文化恰似流动其中的血脉和精气神。二者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对于中华海洋文化的诠释和实践无疑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由多位艺术家花费5年心血,使用近40吨玉石原料精雕细琢而成的巨幅玉石镶嵌作品《妈祖》。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妈祖文化的弘扬

从丝路上海洋文化史可以看出,海洋及海洋航海贸易对大国文明兴衰的深刻影响。进入21世纪的中国,弘扬中华海洋文化、建设海洋强国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吹响了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华经略海洋的号角,为新时期复兴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弘扬创新妈祖文化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一)以实现高水平民心相通为目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文化先行,大力提升丝路沿线的妈祖文化认同。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关键。弘扬妈祖文化,要发挥其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充当文化的使者,在文化先行中担任先锋的角色,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做出新的贡献。

1、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相关组织的作用。要联合妈祖文化相关的各级、各类、世界各地组织,包括妈祖宫庙、妈祖文化研究学会、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做好*策扶持引导,打造交流平台,建立交流机制,采取多样化的包括演出、观光、考察、研讨等交流形式,形成辐射丝路沿线的妈祖文化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弘扬妈祖精神,深化中华海洋文化内涵、消除合作壁垒、谋求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相关组织在妈祖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的团结、带动、引领和服务功能。

2、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相关展会的作用。各级、各类展会是妈祖文化先行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举办各种富有特色,既能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又能增进对妈祖文化认识的包括庙会、祭典、节庆、展览等形式的展会,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普及和完善妈祖文化认同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强化信众地区及丝路沿线对妈祖文化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增强各方面合作的民意基础。

3、大力推动各地区妈祖文化圈的建设。妈祖文化的空间拓展和延伸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圈,它们是妈祖文化在空间地理上认同的一种反映。妈祖文化圈承载着组织、影响、扩散等多种功能,是弘扬妈祖文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此要积极推动世界各地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和建设,特别要重视丝路沿线港口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同时考虑在妈祖文化发祥地推动建设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发挥其引领号召作用。

(二)以促进宽领域贸易畅通为指向,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妈祖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提升丝路沿线妈祖文化贸易。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五通”的核心,为“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提供强大动力。弘扬妈祖文化,要发挥贸易与文化互动的功能,做大做强妈祖文化相关产业,推动其对外贸易,充分挖掘妈祖文化的经济潜力和功能,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1、着力促进妈祖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当代的妈祖文化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化的大潮中。要充分发挥和体现妈祖文化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推动妈祖文化产业化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妈祖文化创意观光、妈祖文化旅游、妈祖文化展会、妈祖民俗体育、妈祖文化影视、妈祖文化传播等,打造妈祖文化特色产业链,使妈祖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推动力和主体参与者。

2、着力促进妈祖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开发。妈祖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利用妈祖信俗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大力推动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一批妈祖文化开发示范基地。利用开发的路径可以与城市发展、产业推动、科学研究等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的底蕴,提升妈祖文化的“本土化”和“在地化”。

3、着力促进涉外妈祖文化贸易的繁荣。适应全球文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因此在推动妈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妈祖文化已形成的世界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促进与妈祖相关的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对外贸易,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模式,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在丝路沿线地区的影响力。

(三)以妈祖文化传播能力为导向,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妈祖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变革,大力提升丝路沿线妈祖文化的影响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既为妈祖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要利用好、弘扬好妈祖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妈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高度重视妈祖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妈祖文化传播能力,离不开专业人才培养。要发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功能和作用,培养妈祖文化的营销、管理、传播、创意等专业化人才,为其直接介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和机会。

2、高度重视妈祖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要给予*策支持和激励,鼓励各种形式的组织进入到妈祖文化的培训、教育活动中。特别是针对信众,创造更加丰富灵活的培训、教育形式。同时要加强对妈祖文化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视野下的研究,包括对妈祖信仰史、妈祖传播史、妈祖学术史等专门领域的研究,为妈祖文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度重视妈祖文化多途径传播。现代科技为妈祖文化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而生活方式的变革则要求妈祖文化传播必须适应这种消费习惯、阅读习惯、工作习惯的改变。要结合丝路沿线地区产业、市场特征,既利用好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也要注重网络、手机、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洋文化和丝路古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