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品评李青石先生鸿泥雪爪觅诗痕下
TUhjnbcbe - 2023/4/8 20:27:00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探寻古代诗人的心路历程(下)

——品评李青石先生《鸿泥雪爪觅诗痕》

盼李青石先生这本《鸿泥雪爪觅诗痕》已很久了,原来担心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古代文学相去甚远,读不懂青石先生这本集多年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颇有些紧张,担心愧对青石先生的厚爱。当我满怀敬仰之情研读完这本青石先生的力作才发现,除了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研究必须涉猎外,对于我这种非中文专业的读者而言更是一种文化大餐,品味之余,方觉生活质量又有新的提高,感触颇多。

四、古代诗人的心路历程增添了对现代诗歌的多余担心

青石先生喜欢诗,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留下他研究的足迹,一本《鸿泥雪爪觅诗痕》更是将他的研究成果尽情的展现给读者。《鸿泥雪爪觅诗痕》的研究对象有我们所熟知的屈原、曹操、李白、杜甫、建安七子等,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蔡文姬、刘细君、文与可等人;有些诗人知其名却不知其诗,如宋玉、卢仝、卓文君;有读完本书后才知道应当记住其人其诗而先前根本对他一无所知的诗人如汪元量、萧观音等人。无论是哪一类型,作者呈现给读者的是这些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诗作的分析得出他们的所思所想,用心路剖析留下诗痕中所展现的美感,无论是作者极悲的美感还是诗中极力展现的美感。

对于诗,青石先生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然而,在对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同时,也对现代诗歌表现出了太多的担心。记得他在一次诗歌研讨会上进行过一次深刻的剖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诗坛开始沉寂并走向落寞,其原因既有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也有诗歌自身的……社会转型是诗人无法逆转的,但诗人应该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觉得今天诗坛的落寞其主要原因在于诗人自身,属于诗歌的原因……如果梨花体、羊羔体、口水诗、废话诗都能算作诗歌探索,那么读者还不如去读点菜谱,因为有些菜谱都比有些所谓的新诗有美感。如果梨花体只有靠光着屁股的人才能维护,还不如让它早点消亡,少玷污诗人的名声,少败坏诗歌的形象。诗人被富姐包养,是诗人的堕落。诗歌向权力妥协、向权力献媚,是诗歌的耻辱……”

青石先生的语言与他《鸿泥雪爪觅诗痕》中的语言完全不同了,颇有点对现代诗歌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如果将《鸿泥雪爪觅诗痕》与这番发言进行对比,青石先生的观点十分的鲜明,这本书也解答了一个什么是真正的诗的疑问。尽管青石先生的立场鲜明,却让我们陷入深深思考的是:具有深厚积淀的中国诗歌将何去何从?教了二十多年中国古代文学的青石先生这种担心也不知道算不算多余……

五、在天汉的诗痕厚重了汉中的文化品味

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之所以给岑参冠以这样的头衔,是因为史学家们对他早期两度出塞戍边生活期间、大量的创作和研究而给予的肯定。然而在汉中生活的半年时间里所作的二十余首诗、又占了他全部诗歌的二十分之一,作品应当说是很厚重的,史学家们对这些诗歌却鲜于研究,青石先生的鸿泥雪爪正弥补了这一文学史学上的缺撼。

岑参在唐代宗永泰元年被任为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在从长安去嘉州任职的路间曾因崔盰叛乱而被迫滞留梁州(今汉中),走骆谷道的岑参将其“放情山水”的性格、在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骆谷道中千崖万壑、林山苍莽,山崖壁立千仞、道路迂回曲折在诗中尽情的描述,看过拜将坛后接受张献诚尚书高规格接待的高馆、锦席、玉盘、金卮、丝竹音乐、美人歌舞的景象诗中也有记载,游龙岗寺、泛舟汉水、登七盘山、拜访社会名流……等等,诗中将岑参汉中的快乐生活过程进行了史料般的记载……

盛唐的气息还末散尽,宋代的墨香又飘然而至。有理想、有主见、有抱负、有担当的士子文与可随着青石的指引又来到了读者眼前。这位担任过兴元知府的文同怀抱兴办教育、整饬治安、革除杂徭之功永久地记忆在了汉中人民的心中,《汉中地区志》也有明确的记载。怀念文同还远不止于此,石门所在地褒姒故里也是文知府常去的地方,石门、玉盆、衮雪等也成了他诗中记述的景致,张骞、李固两位载于史记中的汉中杰出代表也是文同凭吊的对象,游龙岗寺、登梁山、到灵岩寺也极大的丰富了文同的写作灵感,在大量的诗作中能捕捉到他神韵的影子……文同在担任洋州知州期间,兴学校、育人才,筑州城、御匪患,变茶法、除积弊,通盐路、富民生的*绩以诗文的形式在《汉中地区志》中得以留存。更值一提的是,秦岭南麓的洋州是盛产竹子的地方,诗人文同又是位画家,这里的“筼筜”(一种大竹)为他如画的诗句提供了灵感,也为他如诗的画卷找到了原始的境地。无论是他送与小字辈老友苏轼的画作《偃竹图》,还是他的诗章《筼筜谷》都将竹演绎得让人迷恋,让人向往,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让人的烦恼因此而丢失……更让人足以铭记的是,因为文同在洋州对竹的理解与颂扬,对绘画艺术上的主张对所表现的事物应烂熟于胸,“成竹在胸”的成语便因他教导苏轼而被流传了下来……

青石先生关于汉中的古诗研究意义极为重大:岑参汉中之行的诗文研究填补了文学史学上的空白,汉中所留美妙诗篇不仅仅丰富了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汉中,在一千多年前曾极大的厚重了那个时代诗人们的生活质量,青石先生找到史学上的依据……青石先生鸿泥雪爪的脚步,在不经意间,弥补了前人未研究的章节,深化了汉中历史,也厚重了汉中的文化品味。岑参辞世的三百多年后,一位在天汉大地为官的文与可所创立的“湖州竹派”,与汉中有挥之不去的情怀,即便是现在,中国画流派之一“湖州竹派”的画竹与汉中还有血脉关系,若无文同的汉中任职经历,“湖州竹派”画笔下的筼竹定然会少几分灵气,从这个角度上讲,汉中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可谓不小,而青石先生《文与可诗画汉中情》对文同诗画的分析,使我们对汉中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我们生活的故土除了两汉三国情缘,还有挥之不去的唐宋文化情节,我所生活的城市文化含量又被拉升。

将书名定为《鸿泥雪爪觅诗痕》,青石先生本意谦虚,既指古代诗人留下的作品如鸿雁在雪地泥地留下的爪印,也暗寓自己如鸿雁般的探究过程,将教学中的研究成果星星点点的坦露给他的读者去品评。书中的十三篇文章篇篇都是精品,都以诗人的心路痕迹为主线,将诗人们的作品,融入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加以分析和研究,以凸显诗人们命运坎坷沉浮的必然性。

用散文的笔法写学术问题,是青石先生这部书的又一特点。将枯燥的学术文章写的鲜活灵动,韵味无穷,文中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全书笔法灵活,起承转合,运用自如。作者是用另类的写法写学术文章,但又是一种大胆、新鲜、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尝试。

读完这部著作,我更想到书的写作方式,展现的是现实生活中青石先生这位老学究的处世方式与态度,我想,这是我学习完《鸿泥雪爪觅诗痕》后的另一种所得吧。

李青石,安徽寿县人,年生。70年代插队于陕西宁强,耕过田,做过工,当过民办教师。年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理工学院(原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已退休),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散文随笔集《怀念大雁》、理论专著《鸿泥雪爪觅诗痕》、文化散文集《行吟在诗意时空》等著作。受聘为汉中文化名市建设顾问。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评李青石先生鸿泥雪爪觅诗痕下